![]()
小时候一闻到铁锅炖大鲶鱼的香味,我腿肚子都能转筋。那会儿村里谁家办席,端上来一盆酱色油亮、咕嘟冒泡的鲶鱼炖茄子,大伙儿抢着夹,连汤都恨不得㧟干净。可瞅瞅现在,菜市场一问“有鲶鱼不”,摊主都懒得抬头,“便宜,没人买,没进货”。
这玩意儿咋就从“河鲜贵族”混成了“垃圾鱼”呢?
![]()
其实鲶鱼根本没变,变的是咱们嘴刁了,眼也尖了。过去缺肉少油的年头,只要是能吃的鱼,那都是香饽饽。尤其是野生的土鲶鱼,个头不大,但肉厚刺少,炖出来软糯滑嫩,自带一股河塘清鲜味,配上大酱一㸆,那叫一个香得直往鼻孔里钻。
早年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里头还记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北方江河里的鲶鱼捕捞量不小,是老百姓餐桌上实实在在的蛋白质来源。那时候吃鲶鱼,图的就是个“野味足”。
![]()
可后来日子好了,冰箱里冻着三文鱼,超市摆着鲈鱼鳜鱼,大家对“好吃”的标准也水涨船高。鲶鱼的问题慢慢就露出来了。它天生喜欢待在泥底,靠嗅觉和触须找食,啥都吃:腐烂的水草、死鱼烂虾、甚至有机碎屑。
这种习性让它长得快、好养活,但也埋下了隐患。一旦水域环境差,比如上游有生活污水或农田排水,水里的氨氮、亚硝酸盐一高,鲶鱼体内就容易富集这些代谢物。
![]()
不是说吃了立马中毒,但那种土腥味、泥臭味是实打实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提醒过,底栖鱼类因摄食习惯和栖息环境,确实比中上层鱼类更容易积累环境污染物。这味道一上来,再香的酱也压不住。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很多地方搞起了高密度网箱或者水泥池养殖。鱼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全靠人工饲料喂。有些养殖户为了让鱼长得快,用低质动物下脚料甚至未经处理的屠宰场废水拌饲料,这就让鲶鱼的肉质越来越“虚”,口感发柴,还带股怪味。
![]()
虽然农业农村部早就出台《水产养殖质量安全管理规定》,要求规范投入品使用,禁止使用变质或受污染的饵料,但监管总有缝隙。消费者吃过几次“翻车”的鲶鱼后,印象就坏了:这鱼,不干净,味儿大,吃着不踏实。
很多人一听“鲶鱼”,脑子里蹦出来的其实是另一种外来物种:革胡子鲶,也就是常说的“埃及塘鲺”。这鱼原产非洲,上世纪八十年代引进中国,耐污、耐低氧,能在臭水沟里活,繁殖还贼快。
它比本土鲶鱼长得更大,价格更低,迅速占领了低端市场。可这鱼的口感更粗糙,腥味更重,加上常被养在水质较差的环境里,口碑雪上加霜。
![]()
老百姓分不清本土鲶鱼和塘鲺,统统一句“那黑乎乎的脏鱼”,全给打入冷宫。其实这两种鱼生物学分类不同,生活习性和品质也有差别,但名字混着叫,锅却让本土种背了。
在管理规范的生态养殖场,用流动清水、优质配合饲料喂养的鲶鱼,肉质照样紧实鲜美。山东、江苏一些现代渔业基地已经实现循环水养殖,水质全程监控,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吃起来完全没问题。
![]()
而且鲶鱼本身营养价值不低,富含优质蛋白、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微量元素,价格亲民,对普通家庭来说仍是性价比高的选择。关键是选对渠道,看准产地和检测报告。
农业农村部推行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就是在帮消费者辨别放心水产品。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