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之乱始末:谁能赢到最后?
前言:生产线与法律所有权的割裂,让一场原本普通的商业收购演变成了中美欧科技博弈的微观战场。
荷兰政府一纸冻结令让安世半导体这家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企业瞬间成为国际科技博弈的焦点。
![]()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部以“经济安全”和“治理缺陷”为由,下达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在安世半导体股权的部长令。
随后,荷兰法院裁定暂停闻泰科技CEO职务,并将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
中方随即采取反制措施,通过出口管制掌握主动权。10月20日,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不再接受荷兰指令。 这场争夺战映照出全球化商业规则在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背景下所面临的三重困局。
一、博弈局面初现
安世半导体争夺战的核心矛盾在于法律所有权与实体产能的地理割裂。
根据资料,闻泰科技在2018-2020年间通过三次收购,累计投入337亿元,最终控制了安世半导体100%的股权。
为满足荷兰政府监管要求,闻泰科技通过香港子公司裕成控股持股99%。
然而,荷兰政府9月30日的冻结令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冻结令不仅剥夺了闻泰科技的经营决策权,还规定公司一切战略决策、资产处置、技术转移、产线迁移等事项都必须先报经济事务大臣批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安世半导体的命脉——芯片制造产能,绝大部分并不在荷兰本土。
公开信息显示,安世半导体虽然总部位于荷兰,并拥有一座约占其总产能20%的芯片工厂,但其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位于中国的东莞,该工厂贡献了公司约70%的芯片产能。
这意味着荷兰方面通过司法裁决所能控制的,更多是法律和股权层面的“总部架构”而并非实体产能,真正的芯片产出高度依赖中国的制造基地。
二、中方开启反制措施
面对荷兰的强势行动,中方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精准反制措施。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对安世中国实施了出口管制,可以说,这一措施直接卡住了安世半导体的产品流通命脉,安世半导体产能供应瞬间面临中断风险。
随后,10月16日中国商务部直接点名美国是幕后黑手,这一表态毫不掩饰地指出这场争夺战背后地缘政治因素。
随后,10月20日,安世中国宣布独立运营不再接受荷兰指令。
这一行动彻底改变了博弈格局,使得中方从被动应对转为了主动出击。
中方能够强有力反制的根本原因,在于掌握着安世半导体的产能命脉,一旦中方停产势必冲击全球汽车产业链。
这使得全球汽车产业界开始紧张起来。
三、欧美车企加入战局
荷兰政府的决定不仅引发了中方的反制,也遭到了欧美汽车产业界的强烈反对。
信息显示,代表主要汽车制造商的欧美相关行业协会已正式向荷兰方面发出警告信,对强制冻结闻泰科技所持安世半导体股权的决定表示反对。
为何看似遥远的股权之争,会让大众 宝马 福特等汽车巨头们坐立不安呢?
答案在于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地位。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领先的功率半导体等基础芯片供应商,年产量高达千亿颗级别,在汽车行业供应链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对欧美车企而言,这种基础芯片需求量大且难以迅速替代。因而,即便他们想将订单转给欧洲本土安森美等供应商,短期内也难以完全消化安世半导体留下的巨大产能空缺。
四、美方是幕后推手与最大受益者
这场争夺战背后,美国的影子无处不在。
2024年12月,闻泰科技已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 随后,在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又发布新规规定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也自动受管制。
![]()
2024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又宣布了新一轮对华出口限制措施,将140余家中国企业加入了贸易限制清单。
所以美国对华芯片限制的举措一直在升级。
而美国通过施压荷兰与中国科技脱钩的目的,一方面可削弱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海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抢占市场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成为潜在的地缘政治受益者。
五、为何“买不到”核心技术
安世半导体案例其实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即使完成100%股权收购也未必能获得核心技术。
安世15000多件专利全部登记在荷兰Nexperia B.V.名下,而中方仅能通过“欧洲母公司授权中国子公司”的许可方式使用。
知识产权之外,欧洲的法律和治理结构也为此设置了重重障碍。譬如公司规定任何“晶圆工艺平台迁移”、“专利所有权转让”须获董事会三分之二及至少两名欧洲籍技术董事同意。
此外,核心配方、缺陷密度控制、可靠性数据库只存于荷兰/德国服务器,这意味着即使中方拥有股权也无法直接接触这些核心技术。
而2021年生效的欧盟《外资直接投资审查条例》更对“关键技术转移”实行事前强制申报。
这一切都使得通过收购获取核心技术的道路困难重重。
六、自主可控是中国半导体的必经之路
安世半导体事件再次证明,核心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
产业蓝皮书显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芯国际成功量产14纳米制程,并正在积极推进更先进的7纳米和5纳米制程技术研发。
在材料方面,“卡脖子”的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中国通过推动国产设备材料设计工具自主化等,使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供应多元化取得成效,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得以显著提升。
七、全球化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终结
这是一个不得不有的深层思考。
今年1月,欧盟委员会曾发布“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试图加大对人工智能 半导体等领域外国直接投资的审查力度。
因而可以说,安世之乱是发生在欧盟试图加强外资审查背景下的。
但是,欧盟内部对此也存在分歧。譬如匈牙利准备的一份文件中,欧盟27个成员国在协商后删除了一部分审查规则,新清单不再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等“战略性技术”。
![]()
这表明,尽管存在去风险的政治压力,但经济现实仍使欧盟内部对全面限制中国投资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而安世半导体事件或将成为未来国际商业纠纷处理的一个先例。在高度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中,单方面的强硬行动若忽视产业现实的相互依存关系,极易引发“回旋镖”效应。
八、未来必然以谈判解决争端
尽管目前僵局难破,但长期对抗对各方均无益处,谈判解决是唯一可行方式。
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已表态希望谈判,这是一个积极信号。
而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荷兰用降低闻泰持股比例来换取取消出口管制,或双方都解除限制让公司恢复正常运营。
但任何解决方案都需平衡各方核心利益:荷兰需要保住法律面子,中国需要维护实体产能权利,美国需要推进科技脱钩,而欧美车企则需要稳定的芯片供应。
而在这场复杂博弈中,实体产能的重要性最终可能超过股权。
安世半导体争夺战的结局究竟如何无法得知,但已经给全球产业链上了生动一课:在高度融合的全球经济中,任何单方面割裂产业链的行为都可能导致多输局面。
而无论结果如何,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步伐必会进一步加快,因为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也是讨不来的,还是得靠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