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故乡,还回得去吗?从乡村到城市,我们一路奔跑,故乡却被远远甩在身后。30多年来,150万个自然村落消失,数亿人成为新市民。更深的失落,是“断亲”—— 我们与故乡的亲人渐渐无话可说,联系越来越少,亲情在距离与变迁中悄然疏离。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武以学者身份与亲身经历,讲述这场时代变迁中,我们共同经历的物理疏离、心理挥别与难以回避的断亲之痛。这不仅是个体的乡愁,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故乡虽在远方,却永远是我们出发的地方。
![]()
从1985年到现在
150万个自然村落消亡了
几亿人的城乡跨地域流动
培育了数以亿计的新市民
你只要走入了大城市
只要走向了远方
再也回不去自己的故乡
欢迎点击观看
新经济学家智库xTAIXUEx胡小武
(点击下方观看视频)
大家好,我是南京大学的胡小武,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故乡,但是任何人的人生都是一场单行线,我们的生命都是线性的,都是没法回头的,而且不仅是在时间上,也是在空间上,还是在心理维度上,我们都是一场线性的人生。
我是一位城市研究者,做了很多的关于城乡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在我自己而言,我深切地体会到了,我们在这样的一种线性的人生当中,有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事实上就是一种人到中年之后的一种深切的乡愁情结。我也把这种社会流动的乡土情结归纳为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社会流动形成的,一种社会进步中个体所付出的代价。
![]()
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迁居,而故乡却总在我们身后的远方。中国的改革开放事实上就是一场漫长而庞大的社会流动,而且这种社会流动投入在我们每一个个体身上。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从建国初的11%,到了去年年底2024年的67%,现在住在城市当中的人有9.4亿人,这其中有几亿的人是从小地方逐渐迁移到了大地方。那么这几亿人的迁居事实上是造成了一场庞大的人口规模的这种迁移,所以这种迁移造成了我们每一个人都离故乡越来越远。
比如我自己我从小是生长在江西新余的一个小山村里,初二初三的时候又到了乡里面的中学,读了两年的寄宿的初中,后来又考上了我们市里面的一所重点高中,也是寄宿了3年,上大学之后又在南昌寄宿了4年的大学生活。
后来我又考到了南京大学读硕士读博士,毕业之后我们也租房子住在南京市的市中心,到了2009年的时候南京大学逐渐搬迁,我们又搬到了南京这样一座特大城市的东郊的县级大学城的郊区,其中我还去美国访学过一年,当时租房子住在全世界的心脏的地带,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所以你看我的人生事实上是从农村到乡镇,再到小城市的市区,再到省会城市,再到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哪怕包括在纽约那一段时间,我个人的迁居历史是包含了农村与城市的各个区域,我个人的迁居跟全国很多朋友一样,折射出了一个中国人城市化的一种丰富的历史的变迁图景。
![]()
然而一连串的个体的物理空间的迁移,我们已经找不到真正的故乡在哪里。现在我的老家只有我的母亲和她住的房子,在我的父亲在10多年前已经过世了,所以故乡之于我而言已经不是原来的故乡,也没有一个原来的完整的家。每年几次我都是感慨万千的,因为我们的努力、我们的求学、我们的城市化、我们的不断的迁移,对一路的奔跑,事实上故乡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今天我住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见证了也研究了整个中国城市化的迁移和迁居。我们是一个流动的中国了,也是流动中的每一个的我们。在座的很多朋友跟我差不多,我们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不同的地方,汇聚到了北京,汇聚到了南京,汇聚到了上海。
所以今天生活于千里之外的离故乡遥远的大城市,故乡是我这辈子很难再回去的、生我养我的地方。我们也都知道,除了身体上的远离故乡的状态,我们更多的还是经历着心理上与故乡的挥别。
![]()
从乡村到城市的流动,也不断重塑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我们很多人确实都体验着。
为什么我们很多像我这样,农村的人为什么要到大城市?一是整个社会的洪流,我们的现代化、城市化,第二,我们更多的是要去寻求自己的发展机会。我们在老家很难找到真正属于自己成长的空间,所以我们都会要去更大的地方,在更大的地方才会有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所以我们从小就努力读书,我们提升自己的本领,我们也锻炼自己的意志,都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够出人头地。出人头地最好的地方都在那些最发达的城市。所以我们在一线的很多城市,哪怕在二线的很多城市,集聚了大量的全国各地的,特别是农村和小城镇小地方的人。
所以一方面是城市化带来的9.4亿的城镇化人口,但这个人口的背后更多的是我们每一个从小地方到大地方寻求发展的人,在大城市深深地扎根了,一旦扎根,我们就成为了城市的新市民。比如我虽然身份证号码还是16岁的时候在老家办的数字,但是它的地址已经改变了,成为了南京的居住地址。
所以我们在身份证上,在心理上逐渐与故乡去做了更多的告别。因为我们有了新的生长生活成长的城市,有了新的自己的家。在大城市成家立业之后的我们会更加珍惜自己努力奋斗的每一种成绩,所以这个时候故乡就逐渐变成了一个远方的符号了。
每年我们最多像我这样过年回去在家里住几天,我每年在家春节一般不会超过7天,因为孩子要上学,所以我们很早就要回到南京,还是要补课。哪怕就在春节的那几天也有很多的不适应,因为故乡的很多人在变,人情世故在变,故乡的山山水水都在改变,故乡留下来的各种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新的陌生的村民,新的陌生的邻居,每逢碰到很多的小朋友,村里的小朋友都不认识我,事实上这种陌生感就是故乡的一个我的当下的场景,因为我们心中的故乡再也不复存在,在身体上,特别是在心理上,我们每天都在经历故乡的某种的挥别,离得越久,离故乡越远越久,这种挥别的感觉就越浓烈,我想如果等我老家的那些长辈一个都逐渐凋零之后,这种内心上与故乡的挥别应该会更加清晰、更加强烈。
![]()
除此之外,我们每一个人还在社会空间当中不断地进阶、位移,从而在社会角色层面逐渐与故乡告别了,我们可以说是再也回不去故乡。因为我们今天迁移到了新的城市之后,都会在这个城市有了新的角色,绝大多数的朋友再来大城市之后,不管是体制内的还是大企业的,自己对个体这种认知也会发生改变。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在大城市当中新的社会角色,比如我从学校毕业留校之后,就成为了完完整整的一个南京大学的老师,也是做研究的一个学者,我必须得认同我这样的一个角色,认同之后我还得扮演好这样的一个角色。
故乡对于我就是那种小时候的孩童生活,那个时候仅仅是个孩子,所以在今天在南京的一位学者和多年前故乡的孩子,不仅仅是年龄变化了,更多的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的变化。
而且我们每一个人所经历的这种变化,最终都使得我们每一个个体在社会角色上发生了质变,我们很多人也可以说是经历了我们学术上理解的阶层跃进、阶层的进步,这种进步就是一种典型的每一个个体的质变,当你的社会角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之后,我们必然会向原来的那个角色进行告别,告别了从前,也就告别了故乡。
![]()
所以我们越来越多的人,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人都不愿意,或者有时候还会在内心深处的抗拒跟老家发生一些联系,比如说老家来的人,我们要接待,我们担心他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我们还有时候怕老家的人找我们来办事,有些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会产生尴尬,还有老家来人的时候我们要请吃请喝,觉得是一种时间、金钱和精力的浪费,所以会觉得很不划算。
三是也怕老家的人家长里短,忆苦思甜,我们有时候会感到很感伤。所以这种心态的变化,一是从小地方到大城市必然会熏陶出来的一种生活的态度,本来已经活得很不容易,再也不敢沾更多麻烦。
所以我们也逐渐会与故乡在社会角色上进行告别。这种告别事实上是一种常态,大城市熏陶之后,每个人都会在大城市培育成一种大都市的精神生活特质,冷漠性、孤独性。我们今天每一个来大城市的人都基本上被大城市的这种精神所培育和熏陶。
我们以故乡的这种联系,其实就像费孝通先生提到的,有一种典型的、新的差序格局的精神,我们今天身处大城市的人们,不管是知识分子、打工者、企业家、各行各业的人,今天的交往更多的是以在大城市当中的业缘、学缘、趣缘所交往的朋友,故乡的那些社会关系的亲朋好友,是由于时空的距离,由于心理的距离,由于社会角色的关系,我们已经发生了事实上的断亲现象。
我们与他们联系的越来越少,他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变得可有可无,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故乡离我们确实变得更加遥远,在这样的一种更加遥远的状态之下,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像我一样,故乡早已是物非人也非。
![]()
我们今天去何处寻找我们的故乡。
中国这么多年的发展和进步最重要的两大体现,一是城镇化,二是科技创新。
首先城镇化给我们的整个国家的城乡面貌带来了巨变,比如说我们的老家,因为城市的扩张使得原来郊区的农村被城市蚕食了,被城市扩张拆迁了,农民都上了楼,住上了水电气网都有的新的保障房了,原来的农村村落都变成了新的小区,有些变成了开发区,有些变成了学校,有些变成了医院等各种各样的城市基础设施。
比如我们老家2011年拆迁之后,原来的村落就变成了一个市民公园,原来的我们小时候耕作的田地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房小区,故乡的那些小时候的景象,那些山川田野稻花香都不存在,故乡的人也变了,故乡的物也变了,我们去哪里寻找自己的故乡,所以只能在像我们这样乡愁记忆的深处去寻找,在梦里去寻找。
![]()
告诉大家,从1985年到现在,有150万个自然的村落消亡了,这意味着这150万个村落里走出来的在城市居住的新市民们,咱们的故乡都消亡了,而且农村的很多行政村落也超过50万了,所以可以想象,在这150万个自然村落当中,在这50万个的行政村的村民,只要你走入了大城市,只要你走向了远方,你再也回不去你自己的故乡,因为它不见了,它被拆没了,所以随着这种村落的消亡,我们再也找不见我们的故乡。所以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故乡都只在心里深处的一种怀念,但再也回不去了,更是找不到我们小时候的故乡。
所以故乡之于我已经不再是一种小小的邮票的概念,故乡已经变成事实上是我在南京,我母亲一个人在家乡,今天我努力的工作,努力的经营着自己的小家,事实上都是成为让远在故乡的母亲不要担忧,最多只剩牵挂的这种老年的祥和。所以今天这种乡愁感事实上是我们不断地以故乡做告别这样的一种典型的状态。几亿人的这种城乡流动,跨地域的这种流动,培育了数以亿计的像我一样的新的市民,每个新市民都拥抱了新的故乡,家乡都甩落在远方,故乡也已经变成了异乡。
但无论走向哪里,我们自身的血脉,包括故乡仍在的亲友,我们确实在我这个年龄段都依然需要惦记,依然需要牵挂,所以一边是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一边也是割舍不了的故乡,这是中国社会变迁的纠结和矛盾的一面,诸如我们这一代以及我的上一代人(60年代生人),也包括我们下一代(80、90后),似乎都经历过这种中国社会流动的迁移状态。
在座的可能有一些外来的朋友,咱们离开家乡也很久,离父母也越来越远,我们长期在外,每个人都在奔跑奔波着,都在努力着,也在奋斗着,但我们一旦与其他地方的朋友碰面儿,有时候都会难免被问到你是哪里人,特别在北京五湖四海,大家都会问都来自哪里,哪个省哪个市,老家是哪。
所以每逢这样的时刻,虽然我们离故乡越来越远,但是我们突然间就被问及了故乡,所以故乡在这样的时刻就跟我们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况且故乡也是一种血脉的连接,虽然回不去,但却会被提及,会被记忆,也会被牵挂,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当中最具有特色的一个细腻的部分。
![]()
我们的根在哪里?我们的祖籍在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虽然我们已经从物理空间上远离了,特别也从心理上社会角色上挥别了,故乡从文化上也回不去了,但是我们依然会去找寻自己的故乡。因为我们在大都市,不管在哪一个大都市,我们一旦碰到老乡,经常会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当我们在他乡遇到了一些挫折,我们有时候也会可以回到故乡的父母身边寻求庇护。当我们在大城市遇到了陌生人,互相会问候彼此是哪里,这个时候我们也会念及故乡。
还有在传统佳节的时候,我们也会遥望故乡的亲友,所以我们无论是回不回得去故乡,我们都是有故乡的人,都是有根的人,我们会有各种方式找寻自己的故乡,偶尔会回到故乡,看望亲友,或者他乡与老乡小聚。我们也会在互联网上看到故乡的发展,看到故乡的进步,为故乡打call,有时候很多成功的人偶尔也会回故乡,荣归故里,或者失意的时候也是可以回到故乡去隐居去蛰伏。
所以虽然我们远离了故乡,虽然我们再也回不去故乡,但是我们以故乡的链接都有每一个人自己的方式,也恰恰正是中国人的这种故乡情怀,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砥砺前行,走出了故乡,奔赴他乡,建功立业,并在内心深处依然有一颗不负故乡,不忘根的进取之心,也正是这种远走他乡的进取之心,激励着我们每一代的人。
从民国时期到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时期到今天漫长的历史当中,我们每一代离开故乡,奔赴他乡的国人们,都在为我们这个国家,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家庭、也为我们的故乡都在努力着、奋斗着,都在添光都在增彩,都在共同推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故乡虽然回不去了,但故乡依然在我们内心深处激励着我们前进,激励着我们奔跑。
我们每一个人虽然很难,再也寻不到自己的故乡,但是我们依然在内心深处把故乡当作一种文化,当作一种乡愁,当作一种牵挂。为了这份牵挂,我们不惜远走他方,用自己最大的努力扎根,用自己最勤奋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这个过程都是在为我们这个国家做出属于每一个人的贡献。
所以我要说故乡虽然回不去,但是我们为故乡为家乡为国家奋斗的心永远都存在。谢谢大家。
分享嘉宾
![]()
胡小武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
![]()
新经济学家智库旗下《太学》栏目,以"可行动的知识"为坐标系,汇聚经济学者、科学家、文化名人、企业家、达人等各行业的创见者,穿透宏观叙事,分享洞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