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目光聚焦北京国际非遗周时,一场同样精彩的非遗传承实践,早已在京城的校园里生根发芽。北京各中小学将古老的“技艺”转化为生动的“学艺”,让年轻一代在传承中不仅习得技能,更获得深厚的文化滋养。
今天,让我们一起解锁一份独特的首都校园“非遗地图”,探寻那些在课堂上、在社团中焕发新生的古老技艺。
艺动校园,传承活力新生
![]()
海淀区五一小学大兴一分校将国家级非遗“武吵子”引入校园,通过聘请传承人赵建军指导,设计适合小学生的课程,系统传授击钹、节奏与舞蹈技巧。学校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组织学生参观展览、观看表演,并尝试将民族舞元素融入武吵子,创编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感的作品。通过分层培养体系——普惠型武吵子操、特色社团和精品课程,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和意志力,更深化了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热爱,实现了非遗在校园中的活态传承。
![]()
国家级非遗“后牛坊花钹大鼓”在昌平区小汤山中心小学焕发出蓬勃生机。学校立足乡土文化根脉,自2007年起便系统性将这项集鼓、钹、舞于一体的传统艺术引入校园。通过构建基础班与精英班的分层培养模式,并匠心独运地衍生出传统传承、民族舞创编、流行舞融合三大特色社团,让古老技艺与现代审美精彩对话。
石景山区广宁村小学2015年起开设每周一节武术课程,由专业的武术教练任教,系统学习长拳,让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武术的独特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学校利用每周一小时的社团活动,组织社团学生练习刀、枪、棍、剑、九节鞭等器械。连续多年在石景山区“武林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
通州区漷县镇中心小学草厂校区长期以来持续开展“炫彩空竹”校本特色课程。在空竹运动的学习和实践之中,学生深刻感悟到空竹运动的魅力所在,不断增强自身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同时,活动还激发了学生对展示和宣传空竹文化的自信心和使命感。2024年北京市空竹比赛中拿到二十余人次的奖项,大大提升了师生学习空竹的信心和热情。
巧手匠心,绘就指尖技艺
![]()
在通州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一件件精美的火绘葫芦作品,正是学生们巧手制作的非遗成果。学校将这项以火为墨、以铁为笔的传统技艺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烙刻过程中感受非遗魅力。学校组建专项社团,由专长教师程春明系统授课,带领学生从基础纹样起步,逐步掌握人物山水等复杂创作。教学中特别注重启发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将葫芦的天然瑕疵转化为独特艺术语言,让每个“不完美”都成为创意的起点。
![]()
在通州区永乐店镇中心小学,“麦秆画”是一张靓丽的美育名片。学校基于“幸福教育”的理念,将其融入幸福教育课程体系。围绕麦秆画创作主题,学校开展了多学科融合课程的探索与实施:科学老师带着学生种植小麦、填写观察日记;道德与法治老师为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数学老师教授学生计算画框尺寸。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
走进门头沟区新桥路中学校园,学生们研究皮影、制作皮影、创作皮影戏、演出皮影戏……传承千年的古老皮影戏在学生们的世界中绽放出新时代的熠熠光辉。学校组建“微影戏融合课程”教师共同体,汇集音乐、美术、语文、历史、劳动等多学科教师力量,开展皮影戏学科“微渗透”课程。例如,音乐教师带领学生鉴赏戏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创编剧本,物理、劳动等学科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皮影戏舞台搭建和灯光选择。
![]()
在延庆区西屯中心小学,一项传承六百年的景泰蓝工艺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学校将国家级非遗掐丝珐琅引入校园,成立特色社团,让这一传统工艺在孩子们手中焕发新生。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创新地将掐丝工艺分解为掐丝、点蓝、上胶三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耐心与细心。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在创作中融入了丰富想象,将长城、华表等文化符号化作一件件精美的书签、杯垫和装饰画。其中师生共同创作的掐丝珐琅长城图已成为“镇团之宝”,在传承技艺的同时,更让长城精神深植童心。通过这项传统工艺的学习,学生们既感受到了非遗魅力,又在静心创作中培养了专注品格,实现了文化传承与育人目标的完美融合。
乡情雅韵,唱响文化自信
![]()
北京市昌平区流村小学成立龙鼓社团,学习并创编表演非遗项目漆园龙鼓。学校领导专程走访漆园龙鼓第七代传承人——朱福林老先生,争取到老先生对龙鼓传承活动的支持;聘请专家撰写《龙鼓颂》,邀请国内首屈一指的打击乐专家,为龙鼓社团创编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表演形式。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漆园龙鼓”还亮相北京冬奥村,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
北京琴书,作为流传于北方地区的传统曲艺剧种之一,已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琴书源于河北廊坊及北京郊区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在密云区东邵渠镇中心小学,就有五音大鼓的基础。学校专门请了琴书泰斗关学曾的弟子王树才老师,每周到学校来授课。虽然东邵渠小学的孩子都是山里娃,但是他们的社团课可真是不简单,每个孩子们面前都放着一面大鼓,孩子们边唱边打,表演得十分认真生动,孩子们更是把北京琴书唱进社区、唱进北京电视台。
![]()
延庆区永宁幼儿园有一群可爱的小“竹马”。幼儿园依托本地“南关竹马”“高跷”等拥有悠久历史的非遗表演项目,积极挖掘其中蕴藏的教育元素,创设竹马特色园所环境,并定期邀请非遗传承人到园所开展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孩子们在听一听、看一看、学一学、演一演的过程中了解“竹马、高跷”的相关知识,在自己表演竹马、高跷的过程中,孩子们不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与情感,使节目变得更加生动、富有童趣。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来源:现代教育报
编辑:张秋颖
校对:郜子雁
审核: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