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你好张江)
2025年10月18日,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举世同悲。我们感念先生以其深厚的智慧和学识,对人类科学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心系家国,积极为祖国科研事业建言献策,深深影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
![]()
2017年杨振宁先生访问上海光源
(图片来源:话匣子)
上海科研创新脉搏与杨振宁先生息息相关。他是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的参与者、建设者。鲜少有人知晓,2014年启动建设的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源头”,正是杨振宁先生提出的关键建议。他以战略家般的前瞻力和远见,为上海奠定了世界级科研设施的基石。
张江,这片如今已成为中国创新高地的热土,亦承载着他宝贵的思想印记。时光回溯至2008年5月18日,首届浦江创新论坛在张江拉开帷幕,作为中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它从诞生之初便汇聚了全球顶尖智慧。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为论坛注入思想的厚度。与此同时,张江集团刊物《张江新经济》向杨振宁先生进行了约稿,一次关于创新本质的深度思考就此展开,凝结成《什么是创新?》一文。经由杨振宁先生亲自审定后,郑重发表在《张江新经济》2008年第3期。
![]()
在杨振宁先生看来,科技研究中的创新发展,基础研究、生产研究等无数大大小小的创新的性质不一样,但是每一个都对于人类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他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两个案例,娓娓道来。
![]()
(图片来源:《张江新经济》2008年第3期,杨振宁《什么是创新?》配图)
“发电机的历史是极好的例子,从基础创新,到发展创新到最后生产所需要的创新,这种连锁性的、一系列的创新是所有科研发展创新共同的模式。”
![]()
芯片的历史
(图片来源:《张江新经济》2008年第3期,杨振宁《什么是创新?》配图)
“量子力学是理论物理学20世纪的一个大发现,我想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革命性的发现,它整个改变了人类跟物理世界的关系:用半导体可以生产芯片,芯片可以代替笨重的真空管,这样就发展出今天的计算机。有了今天的计算机才有今天的世界。”
![]()
北京保利博物馆的一件青铜器
(图片来源:《张江新经济》2008年第3期,杨振宁《什么是创新?》配图)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领域中的发现跟发明,科技领域以外的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以流水线生产、邓小平理论、西周青铜器铭文等为例,阐述了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
此外,他格外指出面对西方媒体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媒体跟中国知识分子也应该负责任来纠正这一点,争夺国际话语权,消除这种误解。“为什么会有这个说法呢?是因为西方不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不了解中华文化传统跟西方的文化传统有很大的分别。这一点应该负责任的不只是西方媒体和西方知识分子,我觉得中国媒体跟中国知识分子也应该负责任来纠正这一点。”
“要想争夺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很困难的工作,是一个需要有创新精神的工作。要做这个工作单靠政府的正式发言是不够的。要在国际上把事实讲清楚,需要有多种创新精神,我认为这是对目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重大的挑战。”杨振宁先生一阵见血的指出。
今天,我们温故这段记忆,再次感受到他对科技创新的深刻洞察。杨振宁先生的警示言犹在耳,鞭策我们,真正的自主创新,不仅是追求科学技术的突破,更要抬头看世界,掌握话语权,构建新时代的中国叙事。让我们穿越时空汲取他的精神力量,在这条征程上继续探索与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