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当印巴空战的硝烟在空中彻底散尽,远在南亚次大陆的军事博弈却在持续发酵。
近日,印度国防研究和发展组织(DRDO)宣布调整国产“阿斯特拉-2”空空导弹的发展方案。
![]()
并且还声称要吸纳从霹雳-15E残骸中获取的先进技术,这一消息再次将这场空战的余波推向舆论焦点。
但是之前印度多次声称巴基斯坦未击落任何战机,此时又跳出来要采取中方导弹技术,印度的一系列操作背后,折射出的是其国防工业的困境与战略认知的偏差。
![]()
早在今年5月份,印巴边境的夜空被战机引擎的轰鸣声划破。
印度空军采取保守战术,严禁战斗机出境作战,这一决策虽未能挽救惨败的结局,却意外让巴基斯坦空军发射的霹雳-15E导弹残骸全部散落于印度境内。
按照全球空战的标准操作,巴基斯坦空军对单个目标发射两枚导弹,其中一枚燃料耗尽后落地自毁,留下了相对完整的弹体,印度军方随即展开大规模搜集行动。
这场空战的战果在后续引发了连锁反应。
![]()
先是巴基斯坦在联合国大会上正式确认了空战成果,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表态更让印度颜面无光,他公开表示被击落的战机数量远超印巴双方公布的数字。
此时,多国纷纷下单采购中国歼-10CE战机的消息,让印度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也成为其重新炒作霹雳-15E残骸话题的重要背景。
印度媒体最初对霹雳-15E极尽贬低之能事,大肆吹捧本国“阵风”战机搭载的“米卡”导弹和陆基S-400防空系统。
但在将残骸向美日欧盟友开放参观后,其态度却发生180度大转弯,转而将霹雳-15E奉为“全球最顶尖的远程空空导弹之一”“无可匹敌的战略技术金矿”。
![]()
这种前后矛盾的评价,不仅暴露了其对武器性能的认知混乱,更凸显了其在舆论场上的投机心态。
随着时间推移,印度关于霹雳-15E残骸的说法愈发离奇,先是宣称捡到10枚完整导弹,能够破解核心算法。
不久后,印度国防研究组织网站又更新口径,声称实际捡到至少10枚“完好无损或轻微受损”的导弹,并解释这些导弹是被印军电子战部队用机载诱饵和拖曳式雷达诱饵欺骗,耗尽电力后未能启动自毁程序而坠落。
对于延迟公布的原因,印媒则辩解为“避免过早暴露底牌”,此前故意对外宣称仅捡到1-2枚残骸。
![]()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印度媒体声称DRDO已从导弹雷达导引头中绘制出威胁优先级排序算法,实现了“对敌方核心技术的实战级洞察”。
并且还声称计划将这些技术用于升级苏-30的威胁数据库、增强“阿斯特拉”导弹的打击能力,以及为“光辉”战机的模拟系统添加霹雳-15的规避剖面数据,企图以此削弱中国出口武器在南亚的威慑力。
然而,这些宣传漏洞百出。
早在空战结束初期,现场画面就显示霹雳-15E技术含量最高的导引头已自毁,仅剩低技术含量的弹体。
![]()
更讽刺的是,5个月前印媒还宣称“中国导弹技术不值一提”,如今却将其捧为“逆向工程的宝藏”,这种自相矛盾的表态让其宣传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更关键的是,此次印度宣称拥有多枚完整导弹,却未像以往那样公布照片,为舆论炒作留下了巨大的操作空间。
中国网友的评价一针见血“就算把霹雳-15的生产线送给印度,他们也造不出同款导弹。”
印度之所以对霹雳-15E如此执着,根源在于其国产导弹性能的严重落后。
![]()
作为印度目前的主力空空导弹,阿斯特拉MK1的各项指标都难以望中国导弹之项背,长度3.85米,发射重量160公斤,最大射程仅110公里。
并且末段主动雷达对典型目标的探测距离仅15公里,性能仅相当于中国出口型闪电-10A。
而中国的霹雳-12AE作为改进型,已配备双向数据链和北斗卫星导航接收机,射程超过120公里,定位精度和航迹规划能力更胜一筹。
![]()
霹雳-15E的优势则更为明显,其搭载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其最大速度达到5马赫,出口型射程就超过145公里,实战中巴基斯坦空军甚至实现了190公里的极限发射距离。
正是这种代际差距,让印度在空战中遭受重创后,下定决心推倒原有的阿斯特拉MK2设计方案,计划一比一复刻霹雳-15E。
但印度显然低估了仿制的难度,这条道路上横亘着三重难以逾越的障碍。
首先是核心技术的硬门槛。
以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为例,这项技术连美国、日本都曾长期受制于T/R模块微型化难题,最终未能成功应用于主力导弹。
![]()
而印度目前的相控阵雷达技术仍停留在从以色列引进成品、组装都会出问题的阶段,想要自主研发高功率、高精度的微型导引头,无异于天方夜谭。
其次是工业体系的短板,导弹仿制不仅需要掌握核心部件技术,还涉及材料、精密加工、控制算法等多个领域的协同配合,而印度低劣的工业水平根本无法支撑这种系统性工程。
最后是外部环境的制约,中国早已加强稀土物项的出口管控,而制造氮化镓雷达所需的高纯度镓材料和芯片,正是印度的薄弱环节。
为了突破困境,印度不得不寻求外援,以色列成为其重点争取的对象。
![]()
以色列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有源相控阵导引头技术上有一定积累,且出于提前了解霹雳-15E性能的目的,有意愿提供技术帮助。
但即便如此,军事专家预测,阿斯特拉MK2也难以在2030年前研制成功。
而届时,中国中航工业的新一代霹雳-16、霹雳-17早已服役,印度耗费十年时间仿制的导弹,从诞生之日起就将面临落后的尴尬局面。
比技术差距更致命的,是印度在空战理念上的严重滞后。
![]()
现代空战早已进入体系化、超远程、智能无人的新阶段,单一武器的性能优势已无法决定战场胜负,体系协同才是制胜关键。
但印度显然还停留在“捡到一把好刀就能赢”的中世纪思维,认为只要复制出先进导弹,就能弥补与对手的差距。
这种认知偏差在印度的国防建设中随处可见。
长期以来,印度过分执着于机队规模、编队数量和挂弹量等传统指标,却忽视了作战体系的整体构建。
![]()
在5.7空战中,霹雳-15E的抗电子干扰能力不仅让印度的干扰设备失效,更导致“阵风”战机的雷达告警系统瘫痪,最终出现三架战机和三名飞行员同时损失的罕见局面,这正是体系对抗失效的典型案例。
印度的困境深刻说明,国防实力的提升从来不是单一武器的简单复制,而是国家工业体系、技术积累和战略理念的综合体现。
霹雳-15E的成功,背后是中国航空工业数十年的技术沉淀,而印度想要通过逆向工程走捷径,本质上是对现代国防建设规律的漠视。
即便印度最终能造出仿制型号,也只能陷入“仿制一代、落后一代”的恶性循环。
![]()
这场围绕导弹残骸的博弈,早已超越了武器本身的意义。
它既是印度国防工业焦虑的集中爆发,也是大国竞争中技术代差与理念鸿沟的生动写照。
在体系制胜的时代,只有夯实工业基础、更新战略思维,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否则再多的舆论炒作和仿制幻想,都只能是镜花水月。
南亚次大陆的军事风云仍在继续,而印度的仿制之路,注定是一场难以醒来的幻梦。
![]()
信息来源:Defence Security Asia
1.外网Defence Security Asia:《印度DRDO在Astra Mark-2的研制中使用中国PL-15导弹技术》2025-10-19
对此,您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期节目,烦请“点赞关注”,既方便浏览往期作品,也不错过下期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图片来源于网络,此文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