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时报记者 王振雅 谭琪欣)清晨7点半,河北省邯郸市西苏镇北碾头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村卫生室的木门“吱呀”一声被推开,“00后”村医宋欣明的一天开始了。她利落地打开药柜,检查药品有效期、清点库存、更新电子档案。
25岁的她,是邯郸市首批大学生村医中最年轻的一员。从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她参加了“三支一扶”项目,在基层亲身感受到了“乡村医疗迫切需要年轻力量的加入”。
![]()
河北省邯郸市西苏镇北碾头村村医宋欣明(右二)入户随访。受访者供图
据国家卫健委统计,从2023年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以来,两年间,已有8400余名大学生村医落实编制,扎根农村。
从入户随访到危急救人,村卫生室实现“新老传承”
作为村子里的新人,大学生村医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跟着老村医了解村民基本健康情况,帮助老村医完成电子系统数据收集、医保系统结算等工作。在一次次“新老传承”中,接过守护村民健康的接力棒。
老村医告诉宋欣明,“给村民看病,重要的是交心,用真诚换真心,村民才能信任你。”在一次入户随访时,年轻的宋欣明,面对一位83岁的独居老人犯了难。老人不规律服药,怎么劝都不听。老人甚至扯着嗓子对她喊:“小姑娘,我都83了,还能活多久?省点药钱,给孩子留着。年轻人不懂我们老人的苦。”
面对老人的不信任,宋欣明想起老村医的话,她没有进行生硬的说教,而是细心设计了一套“床头+灶台”的摆药方法:把早晚餐的药放在床头,午餐的药放在灶台边。她的真诚最终打动了老人,如今,老人已经养成了规律服药的习惯。
与宋欣明不同,2023年,李天成从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毕业后,通过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选拔,入职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桂花社区卫生室,覆盖1320户的桂花村终于有了村医。
![]()
四川省彭州市桂花镇桂花社区卫生室村医李天成送村民回家。受访者供图
他是“00后”大学生,也是村子里唯一的村医。“书生村医来喽。”戴着眼镜、身材清瘦的他刚进村时,会被村民开玩笑。可谁料想,这位“文弱书生”在危急时刻救了村民的命。
在一个夏日午后,他去看望刘奶奶,一进门发现,老人竟晕倒在地。李天成立即实施急救,并通过绿色通道火速将老人转至镇卫生院。正是他的及时处置和专业判断,为刘奶奶抢回了一条命。从此,“救命恩人”成了刘奶奶对李天成最亲切的称呼。
智能手环、远程诊疗,数字赋能乡村医疗
下午3点,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东方社区卫生室,挤满了前来随访的慢病患者。25岁的大学生村医熊迁登录智慧健康管理平台,认真输入每一位慢病患者血压、血糖、血脂数据,并对其进行分级管理。
![]()
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姚渡镇东方社区卫生室村医熊迁为居民佩戴智能检测手环。受访者供图
村卫生室的大屏幕上,村民的健康数据实时更新,熊迁在电脑前忙碌地操作着。她说,“通过智慧健康管理平台,我们可以实时监测社区居民的血压、血糖等关键健康数据,一旦发现异常,就会立即行动,上门查看村民的情况。”
作为青白江区首批大学生村医,能够熟练操作电脑的熊迁,成了村卫生室里智能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章阿姨,我来给您戴上智能手环,它可以监测您的健康数据。”熊迁边戴边介绍智能手环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章阿姨说:“没想到,在村卫生室也能用上高科技,跟我儿子买的健康手环差不多,关键还免费。”智能手环监测是家庭医生签约包的一项。2023年9月,熊迁来到村卫生室后,这项服务真正被“激活”,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接受佩戴智能手环。
不仅智能手环用起来了,远程诊疗系统也用起来了。熊迁介绍,“针对疑难病症,东方社区卫生室与姚渡镇卫生院、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共同搭建了三级远程会诊平台,并开通了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优质医疗资源的支持。”
有了大学生村医的加入,村卫生室的智能设备使用频率更高,数字赋能乡村医疗真正落地了。
“我们不只是来看病的,更希望能推动乡村医疗的改变。”在北京密云,大学生村医罗曼通过智能设备对村民慢病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在河北邯郸,大学生村医孔祥龙用智慧公共卫生软件,把慢病随访和家庭医生签约数据实时上传;在四川彭州,大学生村医李天成用手机帮助村民线上购药。
过去城乡医疗资源差距大的情况正在改变,这些大学生村医们,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让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更加高效。
治未病、少生病,帮村民改变健康理念
“您血压有点高,平时吃咸菜多不多?”“这药不贵,控制好三高,不中风,就省钱了。”如今,大学生村医不再只是被动地开药打针,而是主动进行健康干预和观念更新。他们用乡亲们能听懂的语言,将“预防大于治疗”的理念,一点点传播出去。
![]()
北京市密云区东白岩村村医罗曼跟着老村医了解当地情况。受访者供图
在北京市密云区巨各庄镇东白岩村,罗曼把“低盐饮食”翻译成“两克盐大概一平勺(限盐勺)的量”;把“控糖”说成“西瓜虽甜,一天一小块刚好”。她借着测血压的工夫,和老人唠家常“晚上炒菜放了几勺盐?”“最近睡得踏实不?”
而在四川省彭州市种满桂花树的村落,李天成利用所学中医,创新性地实践“穴位贴敷+药膳指导+个性用药”的慢病管理模式。
熊迁利用中医药“治未病”的理念,向村民普及穴位按摩、养生保健等知识。在她的努力下,东方社区卫生室月均服务人次从20余人增至90人。
不仅如此,随着大学生村医的加入,以前只能看些头疼脑热的村卫生室,如今也能看常见病和慢性病了。
2025年3月入职后,大学生村医孔祥龙已完成多次进修与培训。“我学了不少慢病诊疗的知识,回村看病更有底气了。”孔祥龙说。
如今,孔祥龙所在的河北省武安市三里村卫生室对于常见的高血压、慢阻肺等都能规范诊疗。
宋欣明所在的卫生室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原来缺医少药的卫生室,现在已有上百种常用药品。常见病、慢性病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除了治疗,如今在村里也能做康复了。熊迁掌握针灸、火罐、敷贴等20余种传统中医适宜技术,并将服务范围延伸至康复理疗领域,满足村民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有编制、有身份,大学生村医越来越多
“放着城里的机会不选,大学生村医守在村里图什么?”
面对疑问,孔祥龙说:“想起乡村路上村民的热情招呼和他们毫无保留的信赖,我更坚定和明白服务基层的意义。”
![]()
河北省武安市北安乐乡上三里村村医孔祥龙给村民量血压。受访者供图
随着2024年“乡聘村用”政策落地,大学生村医计划越来越有吸引力。回想起刚入职时的情形,罗曼说:“那时候没有编制,月薪4000元,也没有保险。”去年,密云区启动了村医入编改革,罗曼是第一批纳入事业编制的村医。随着五险一金落实,待遇提升至与卫生院同级,收入水平与乡镇卫生院医生持平。
“2023年,邯郸市仅有2个县区招聘大学生村医,最终招到1名。随着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政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24年,邯郸市公开招聘了98名大学生村医。今年计划再招聘108名。”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科科长贾海清介绍,随着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乡村医生的吸引力正稳步提升。
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傅卫介绍,2023年专项计划招录的大学生村医,平均年龄24岁,97%都集中在35岁及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到了12.5%,大学专科学历的占到87.5%。
“回乡很值”,大学生村医用他们的专业和努力开出一张张关于希望与未来的处方。
夜晚,村子的灯火渐次亮起。那些被悉心管理的慢病档案、高效运转的远程诊疗系统,以及老人们脸上安心的笑容,共同勾勒出正发生改变的中国基层健康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