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北京中轴线成功申遗,有这位崇州人的一份努力

0
分享至

天南地北

崇州人

崇州,滋养着开放包容、乐观友善、拼搏奋进的崇州人。他们或在家乡、或在异地,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默默奋斗。崇州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崇州市委宣传部、崇州市融媒体中心携手启动《天南地北崇州人·第三季》大型采访活动。在北京,在海南,在长三角,在大湾区,在重庆和贵州……崇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奔赴祖国大江南北,采访10余名在外奋斗并取得一定工作成就的崇州优秀人才,记录他们怀揣梦想,跨越山海,在异乡书写的奋斗故事!

在四川崇州

罨画池的园林智慧

滋养了她的学术初心

在首都北京

传统建筑的文化精神

铸就了她的研究风骨

她是从崇州走出去的著名建筑伦理学者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秦红岭


秦红岭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 第14届、第15届、第16届北京市人大代表

● 第15届、第16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专委会委员

● 曾任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 2008年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 2014年获评全国优秀教师

● 2024年获评北京市教育系统服务育人先锋



在北京建筑大学校园里,记者见到了正在整理调研日记的秦红岭教授。优雅知性的秦教授谈吐间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乏四川人特有的爽朗与热情。

家乡

建筑

园林智慧启蒙建筑梦想


罨画池博物馆

年少时的秦红岭喜欢在罨画池园林里游玩。那些精巧的亭台楼阁、叠山理水的造园技艺,在她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我的建筑启蒙来源于很多古建筑。”秦红岭笑着说。“罨画池园林的含蓄内敛、师法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也是我所研究建筑伦理的重要学术底色。”


1987年,怀揣着梦想的秦红岭离开崇州,并于1990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而后,在北京建筑大学执教的春秋里,秦红岭逐渐成长为我国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研究领域的领军学者。

学术

深耕

用伦理守护建筑的文化灵魂


许多人会好奇,一位有着哲学硕士背景的学者,为何会深耕于看似具象的建筑领域?而这,正是秦红岭学术之路的独特起点。

在她看来,这次“跨界”并非转向,而是一次深刻的回归。她敏锐地洞察到,建筑绝非仅是砖石水泥的物理堆砌,更是一种深刻的“空间哲学”与“栖居艺术”,其背后关乎价值判断、文化认同与人类对理想生活环境的追寻。“一栋建筑、一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往往取决于其文化哲学底蕴的厚度。”正是这种认知,驱动她将哲学的目光投向建筑,在国内开创性地将伦理学引入建筑学领域,致力于构建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建筑哲学”。


她先后出版了《建筑伦理学》《城市设计伦理》《她建筑:女性视角下的建筑文化》《城迹:北京建筑遗产保护新视角》《城市规划:一种伦理学的批判》《建筑的伦理意蕴》等多部学术专著。

其中,《建筑伦理学》作为建筑伦理学的体系性著作,提供了学科发展的理论参照,促进跨学科,被誉为“国内该领域开创性著作”;她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多项省部级社科基金,获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为文化保护提供理论支撑。

阐释

中轴文化

让公众更好理解

北京的文化根脉


作为第14届、第15届、第16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15届、第16届北京市人大城建环保专委会委员,秦红岭提出建构北京城墙记忆景观环线、完善大运河遗产阐释体系等数十项建议案,参与制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为首都文化建设建言献策。



秦红岭在永定门公园北门,查看和调研永定门公园2号探沟考古遗址



秦红岭调研天坛神乐署院落、文物修缮工作资料


秦红岭查看正阳门箭楼文物保护情况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北京中轴线的申遗保护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秦红岭教授从建筑伦理与文化价值的独特视角,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她长期致力于北京中轴线价值内涵的研究与阐释,通过大量的调研走访得出“中轴线所体现的秩序与和谐伦理观”“历史城市保护中的价值判断”等学术观点,为理解中轴线超越物质遗存的深层文化价值提供了理论论点。特别是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编制与中轴线建筑文化遗产价值内涵的阐释过程中,她参与条例制订研讨和学术会议,提供专业见解,提供了关键理论论点框架。从伦理哲学层面深化了对中轴线“中华文明礼序传承载体”的阐释,帮助公众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条轴线所承载的东方哲学智慧与人文价值。


城脊 北京中轴线建筑文化研究

秦红岭感慨道:“研究中轴线时,我也想起过崇州的古建筑,比如崇州文庙的轴线布局,那种深植于中国人血脉里的中正观与秩序感,是无论京城还是州府都共有的文化基因。”这份由家乡滋养的文化洞察力,最终也融入了让世界读懂北京、读懂中国的申遗叙事之中。

乡情

难忘

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


虽然身在首都北京,秦红岭的心始终牵挂着家乡崇州的发展。她说,崇州近年来在古城保护、古镇开发和文化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些实践与我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有趣的对话。我经常在想,如何将建筑伦理学的理念应用于崇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

谈及对家乡的期待,秦红岭眼中闪烁着光芒:“崇州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完全有潜力成为建筑文化与城市伦理研究的‘样板间’。”她建议崇州在传统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方面进行更多创新探索,保留原始风貌,留下街巷肌理,让老建筑讲述新故事,形成崇州城市发展特有的哲学和美学。“愿家乡越来越好,让世界通过建筑读懂崇州的文化魅力!”

天南地北崇州人北京组

编辑|余霞 张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今日崇州 incentive-icons
今日崇州
崇州新闻和城市营销发布平台
10354文章数 57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