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里的一座座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在记录着一所所高校走过的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历史的同时,也见证着一代代大学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见证着一代代青春力量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青春作为。
中国教育报开设“校馆弦歌”专栏,请跟随中国教育报记者的脚步走进一所所高校,在一件件走过光辉历程的馆舍陈列中,感受跃动的时代脉搏。今天,一起探访哈军工纪念馆和交大西迁博物馆→
探访哈军工纪念馆:
追忆“从0到1”的峥嵘岁月
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哈军工纪念馆坐落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世昌路5号,万件藏品,记录着一段辉煌的历史,静静诉说着哈军工的故事。
![]()
“《受命》群雕再现的是1952年6月,中国多位领导人在首都北京中南海会议室接见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陈赓,授命陈赓筹建哈军工的场景。”在哈军工纪念馆门前,馆长李宏告诉记者,这里是哈军工建设的起点。
1953年,陈赓创建了新中国第一所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
“这幅油画名字叫《运筹》,再现的是1952年9月,在中南海居仁堂,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筹建哈军工的联席会议场景……”在哈军工纪念馆,大学生志愿宣讲团三星级宣讲员、2024级智能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学生陈媛对参观者娓娓道来。
“我们每个师生都是哈军工精神的宣讲者、传递者。”李宏说,该馆于2011年5月13日启动筹建,2013年9月1日面向社会开放。
我国第一个风洞群、第一艘水翼快艇、第一辆水陆两栖坦克……在哈军工纪念馆,这些“从0到1”的奇迹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
哈军工纪念馆是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4年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目前,该馆已拥有10余个“国字号”品牌。
哈尔滨工程大学突出“师生联讲”,组建了一支由思政课教师、工学青年讲师团和大一辅导员组成的高质量课程团队,配置了大学生宣讲员为课程助教。
“我们以哈军工红色文化资源库为根基,与纪念馆合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路径,系统梳理珍贵史料与事迹,通过参观研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知军工精神,推动学生从‘学习者’变为‘传承者’。”船舶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辅导员、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指导教师高原说。
大学生志愿宣讲团成员学段贯穿本硕博阶段,以大一、大二的学生为主。哈军工纪念馆自2013年开放至今,已接待社会各界人士100余万人次。
“通过一次次的宣讲,我对哈军工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讲解员’,更是军工精神的‘传递者’。”陈媛说。
“哈军工纪念馆不仅是哈军工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育人的核心基地,更是砥砺报国情怀、激发创新精神、涵养担当品格的实践课堂。”李宏说。
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
让“西迁精神”可触可感
![]()
“这张1956年的西迁专列乘车证,是馆内最珍贵的文物之一。‘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这十个字,曾指引着6000余名交通大学师生从黄浦江畔奔赴渭河之滨。”在位于西安交通大学内的交大西迁博物馆,南洋书院大二学生周子翔站在玻璃展柜前,向新生们娓娓道来。
当年,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内外形势和新中国高等教育、工业建设布局等方面考虑,作出了交通大学迁往西安的决定。交大师生义无反顾背起行囊,一路向西。
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位置的迁移,更是一次精神的长征。西迁人的行囊中,装着教案、实验仪器,更装着一腔报国热血。如今,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被浓缩在这座2400平方米的展馆中。彭康校长的日记本、西迁教授穿过的棉衣、草棚搭建的礼堂、手写的教案、精密的试验仪器、交大西迁后创造的诸多第一……2200余件照片、图表和实物等展品,每一件都在诉说着“党让我们去哪里,我们背上行囊就去哪里”的忠诚与担当,以及筚路蓝缕西迁创业的艰苦历程和辉煌成就。
“近70年过去,老一代西迁人大多已长眠于黄土地,但‘西迁精神’的火种却在一代代青年中燎原。”西安交大校史专家贾箭鸣说。
在这座博物馆,一群年轻人正完成着从听众到讲述者的蜕变。学生讲解员、西安交大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学生罗永睿说:“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共情,‘西迁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能与我们价值观共鸣的力量。”经济与金融学院学生孙静茹被陈学俊教授举家西迁的事迹深深触动,暑假选择奔赴西部乡村支教,“‘西迁精神’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奉献的理解,激励着我从‘小我’走向‘大我’”。
为了让历史更鲜活地呈现,博物馆探索数字化创新。对展品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利用,采集了400余位西迁亲历者音视频资料。通过3D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把实体展览“搬”到线上,观众扫描展品下方二维码就能“唤醒”历史。开发AI智能体推动西迁历史的动态交互,“草棚大礼堂实景体验课”等虚拟体验让“西迁精神”可触可感。
同时,“1+5+N”的宣讲矩阵以博物馆为主体,依托大学生讲解团、中学生宣讲团、红领巾讲解员、教职工志愿讲解团和银龄宣讲团5支队伍,联结校内外多个平台。
“我们讲述着西迁前辈的故事,而他们也在塑造着我们。”周子翔说,“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19岁的‘我’逐渐成长为更愿意吃苦、更敢于扎根、更乐于奉献的‘我们’。”
2020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交大西迁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自2018年开馆至今,交大西迁博物馆已累计接待参观者107万余人次,获批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等33项称号。30余名学生讲解员荣获全国和省级荣誉60余项。在“西迁精神”的回响中,新时代青年正接过火炬,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昂扬向前。
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8日01版,原标题《追忆“从0到1”的峥嵘岁月——探访哈军工纪念馆》;2025年10月20日01版 ,原标题《让“西迁精神”可触可感——走进交大西迁博物馆》
图片来源| 微言教育、 西安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曹曦 冯丽 通讯员 刘涛
责任编辑|王佳实
校馆弦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