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收藏领域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占据重要位置,2009年左右,古玩市场活跃度提升,民众通过电视节目了解祖传物品价值成为常见方式。乾隆时期书画作为清代艺术高峰,常以帝王亲笔和皇家印记著称,市场估价依赖专业评估。
鉴宝活动推动文化普及,却也暴露鉴定准确性问题。刘岩作为当时活跃在北京的书画专家,参与多档节目,声称具备多年经验,但其行为引发争议。
![]()
这起事件源于河南郑州居民朱云家族持有的一幅古画,家族世代相传视作珍宝,画作描绘嵩山汉柏,配以诗文和印章。朱云兄弟对书画知识有限,仅凭祖辈描述相信其为乾隆真迹。
节目现场吸引众多藏家,朱云缴纳费用后等待专家意见。刘岩初步查看后未公开结论,而是私下约谈,这种操作在行业内虽非罕见,却易生误会。
![]()
私下会面中,刘岩使用拍卖图录作为依据,指出画作虽属清代旧物,但笔法和风格不符合乾隆帝亲笔特征,估价仅几万元。他特别提到画上印章为普通闲章,而非代表皇家收藏的权威标记。
朱云兄弟曾查阅资料,认为该印对应高价值,但刘岩以专业身份否定,强调市场行情波动大。相比以往鉴定仅凭目测经验,此次引入数据对比增强说服力,却也为低价收购铺路。刘岩主动提出联系买家,称可争取高于市价成交,避免朱云自行处理风险。
![]()
买家程功很快现身,经短暂协商以17万元价格完成交易。收据仅注明清代书画,未涉及真伪细节。程功与刘岩关系密切,其父为刘岩旧识,此点后来成为争议焦点。交易后朱云兄弟未起疑,将款项用于家庭支出,认为已获合理回报。
次年拍卖会上,该画以乾隆《嵩阳汉柏图》身份亮相,成交价达8736万元,印章确认为“石渠宝笈所藏”,证实其皇家背景。朱云通过媒体获悉后比对细节,确认与自家原件一致。
![]()
差价近五百倍引发震惊,他们视刘岩评估为故意压价。事件暴露鉴定过程不透明问题,与早期市场单纯依赖口碑不同,当期节目借助媒体放大专家权威,却未设严格监督。朱云联系刘岩求证,刘岩承认来源但否认误导,称评估基于当时判断,拍卖溢价属市场正常。
双方争执后,朱云决定诉诸法律,2011年向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指控刘岩与程功合谋欺诈,要求撤销合同并赔偿差价。起诉强调刘岩利用专家身份低估价值,印章解释存在偏差。
![]()
庭审焦点集中在证据链上。朱云提供收据、照片和部分录音,试图证明刘岩故意贬低。刘岩辩称交易自愿,无主观诈骗意图,买家不会高价购赝品,且评估非官方绑定责任。调查显示刘岩个人信息与东莞另一同名专家重合,后者指责其盗用简历和证书用于宣传。
刘岩否认知情,此事虽经媒体曝光,但因缺乏确凿证据,就没有进一步追究。法院审理中移交公安机关调查欺诈嫌疑,后又退回民事范畴。相比以往类似纠纷仅限于经济调解,此案涉及身份验证和专业伦理,推进难度加大。
![]()
2012年朱云补充拍卖记录和印章研究报告,证明该印为乾隆时期宫廷专用,收录于官方著录,提升作品稀缺性。刘岩坚持未讨论印章细节,称朱云事后添加。
案件拖延暴露文物鉴定法规空白。目前行业无强制追责机制,即便评估失误,专家无需赔偿。朱云家庭因诉讼耗费增加,维权之路艰难。媒体报道“南北刘岩”事件,引发公众对鉴宝节目信任讨论。
![]()
刘岩名声受损后减少内地活动,2013年后移居香港,继续从事书画评估,但规模缩小。香港古玩圈相对独立,他获当地文化称号维持生计。朱云败诉后返回乡村生活,事件虽未获赔偿,却警示民众勿盲信单一专家。
刘岩行为虽未定罪,但暴露伦理缺失,行业自律成共识。朱云经历虽遗憾,却促进公众警惕,提升对皇家印记认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