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苹果十年造车梦碎,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连福特都转头加码燃油车了。
然而,中国却还在猛推新能源车。
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
类似的质疑在网上也频频出现,仿佛一夜之间,中国坚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选择,就成了众矢之的。
可只要翻一翻最新的行业数据,这种“唱衰论”就站不住脚。
![]()
中国“跳”火坑
国际能源署2025年5月发布的《全球电动汽车展望》显示,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达1700万辆,首次占全球汽车市场20%。
而中国市场就贡献了超1100万辆,占国内新车销量近五成。
更亮眼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
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同比增幅均超47%,9月零售渗透率更是冲破57.2%,街上每两辆新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一边是“国外放弃”的传言,一边是中国市场的火爆增长,这看似矛盾的背后,藏着中国新能源发展策略。
![]()
要弄明白中国为什么“一根筋”地发展新能源,得从四十多年前的一个抉择说起。
1978年,留洋归来的陈立泉院士在中科院物理所的空地上,搭起了国内首个固态离子学实验室。
那时候别说造电池,连像样的实验设备都没有,团队只能用自制的装置一点点摸索。
谁也没想到,这个“一穷二白”的实验室,会成为中国锂电产业的起点。
1995年,陈立泉团队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他们研制出了首块国产液态锂离子电池,一举打破国外垄断。
可实验室里的样品离量产还有十万八千里,陈立泉又带着团队扎进了中试线建设。
![]()
1998年秋天,首条20万支/年的18650圆柱锂电中试线建成,用的全是国产原料和自制设备。
同年成立的北京星恒,把这批国产电池装进了两轮车和摄像机,当这些带着“中国芯”的产品跑街串巷、上镜直播时,中国锂电终于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跨越。
技术突围的路上从不是一帆风顺。
国外企业早早筑起专利墙,钴酸锂等核心材料被卡了脖子。
陈立泉团队没有退缩,先改良钴酸锂性能,再优化锰酸锂和三元材料,最后靠着掺杂磷酸铁锂的创新,硬生生凿开了一条出路。
2010年的行业峰会上,陈立泉喊出“突围”的口号,那时中国锂电还排在全球第三梯队,但材料、工艺、产能这三张底牌已经握在手里。
![]()
如今再看,宁德时代坐稳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中国锂电池产量连续十年全球第一,这一切都源于当年的坚持。
光有技术奠基还不够,中国新能源的爆发,离不开一套“组合拳”式的生态支撑。
开燃油车,每月油费要花一千二,换了电动车后,每晚低谷时充电,一个月电费才两百多。
“一公里成本不到两毛,比坐公交还划算”,这或许就是普通消费者的选择逻辑。
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电池组价格较同期下降25%,让电动车的性价比优势越来越明显。
充电焦虑曾是很多人拒绝电动车的理由,可现在走进任何一个县城,甚至不少乡村,都能看到充电桩的身影。
![]()
截至2025年9月,全国充电设施已超过1000万台,“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的格局基本形成,很多城市正在推进“5分钟充电圈”。
这种基建速度,让国外同行惊叹不已。
政策的精准扶持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更重要的是,这种支持不是昙花一现,而是长期坚持。
正是这种定力,让企业敢于投入巨资研发,形成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智能驾驶的完整产业链,华为的智驾技术、宁德时代的电池工艺,都走在了全球前列。
再回头看国外所谓的“放弃”,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
苹果终止造车项目,是因为消费电子与汽车制造的逻辑差异太大,不得不及时止损。
奔驰推迟电动化目标,是因为欧洲市场电动车渗透率仅15%左右,高昂的研发成本难以收回;
福特加码燃油车,更是为了保住利润基本盘。
这些都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的战术调整,而非战略放弃。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早就给出了答案,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35%,预计全年将突破2000万辆,占新车总销量超四分之一。
![]()
宝马在慕尼黑车展上高调亮相新款电动车iX3,大众CEO直言“要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抢占更多份额”,就连推迟目标的奔驰也表态“2030年全面电动化的决心没变”。
很明显,国外车企只是换了种节奏,而不是退出赛道。
当产品比拼赢不了时,就试图用规则壁垒来阻拦,这种做法反而印证了中国发展路径的正确性。
要知道,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08万辆,超过日本和韩国的总和,登顶全球第一。
巴西85%、泰国75%的新能源市场份额都被中国品牌占据,这样的成绩不是“走错路”能换来的。
![]()
中国的坚持,从来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基于能源安全的长远考量。
我国原油进口依赖度超过75%,每年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原油,而且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这条“咽喉航道”,地缘政治稍有变动就可能面临风险。
发展新能源汽车,把一部分交通工具的动力从石油换成电力,相当于为国家能源安全上了一道“保险”。
如今,储能电柜把戈壁光伏、海上风电变成了可调度的“清洁电网”,更是推动能源结构从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转型,为“双碳”目标提供了硬核支撑。
中国从“汽车大国”已经向“汽车强国”迈进。
![]()
结语
中国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显然不是“走错路”,而是走对了路、走稳了路。
更重要的是,这场变革最终造福的是每一个人。
消费者享受到了更低的出行成本,工人获得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环境因为低碳排放变得更清新。
随着技术不断迭代,新能源还会带来更多惊喜。
而中国的坚持,终将为全球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更有价值的“中国方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