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克里姆林宫的红旗落下,苏联解体成15个国家。
乌克兰分到了不少“家当”,3600多家军工厂、170枚洲际导弹,还有近300万军工技术人员。
可这份“家底”没带来好日子,恶性通胀跟着就来,1992到1994年GDP连年下跌,尼古拉耶夫造船厂的工程师拿不到工资,只能拆航母模型卖废铁;安东诺夫设计局的专家,冬天得在基辅街头排队领面包。
![]()
就在这时,中国启动了“双引工程”,目标很明确,从独联体国家招一万名专家、引两千项技术。
对乌克兰专家,开出的条件确实有诚意。
换谁在当时那个处境,都会动心。
从基辅排队领面包到阎良落地
中国给乌克兰专家的待遇,不是随便说说的。
工资是国内同级别教授的两三倍,还按月用人民币结算,那时候人民币在当地算硬通货。
住房也安排得妥帖,在西安、沈阳这些军工重镇建了“专家村”,户型照着第聂伯河畔的苏联公寓建,连门把手都按原图纸采购。
科研经费更不用愁,项目一立项就拨款,买设备有“绿色通道”,不用层层审批。
![]()
最关键的是身份问题,不强制放弃乌克兰国籍,来去自由。
配偶能安排翻译的事业编岗位,孩子还能免试进国际学校。
1992年春节刚过,第一批47名乌克兰专家就飞到了陕西阎良机场。
本来他们大多觉得就是“打两年短工”,挣点钱就回去,没想到这一待,大半辈子就过去了。
这些专家来的时候,中国军工正缺“临门一脚”的技术。
比如舰用燃气轮机、大型运输机设计,一直卡在瓶颈期。
他们的到来,正好补上了这个缺口。
![]()
这不是单方面的“救助”,更像一场互相成就的合作。
乌克兰专家有技术没地方施展,中国有需求有平台,一拍即合。
200张中国身份证:从“客人”到扎根半生
“双引工程”整整搞了11年,从1991年到2002年,来中国的乌克兰专家有680多人,其中200人左右申请了中国国籍。
1996年是个关键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一次专门给“有特殊贡献的外籍专家”开了口子,公安部、外交部和国防科工委联合开了“绿色通道”,只要有部委级的推荐信,最快半年就能拿到身份证。
瓦列里・金琴科就是其中一位,他是安-225总师之一,2012年正式入籍中国,定居沈阳。
![]()
运-20的升力体机翼设计,他出了不少力,算是运-20的核心“外脑”。
还有鲍里斯・帕夫连科,以前是黑海造船厂燃气轮机车间主任,1998年入籍后,牵头把国产QC-280燃气轮机改成了舰用的,这可是“中华神盾”驱逐舰的“心脏”,说他是“心脏外科医生”一点不夸张。
斯维特兰娜・奥列格芙娜更特别,2000年就拿到了中国身份证,是最早入籍的乌克兰女性专家之一。
辽宁舰续建的时候,她全程参与,退休前都做到了中船重工701所的型号副总师。
这些人不是来“混日子”的,是真真切切把技术留在了中国。
现在这些专家怎么样了?中国科学院2024年有份报告,当年那200多个入籍的专家里,大部分还长期住在中国。
![]()
68人已经拿到了中国护照,21人保留着乌克兰国籍,但拿了永久居留证,家就安在中国。
沈阳的“专家村”现在成了成熟社区,有俄语超市,还有乌克兰风味的餐厅,每年复活节,中乌邻居还会一起庆祝,日子过得挺安稳。
留与走的选择:根在哪,梦就在哪
不是所有专家都选择留在中国,有一部分还是回了乌克兰,瓦列里・巴比奇就是典型。
他被称为“瓦良格之父”,1999到2004年,每年都来青岛、大连指导辽宁舰续建,但一直没把家搬过来。
2017年,76岁的他最后一次来中国,带走了一箱中文技术资料,回基辅乡下写了本《我们的航母》。
![]()
2023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军方让他内迁,他拒绝了,每天还去两公里外的第聂伯河散步,说“我的根在这里,我的图纸也在这里”。
还有阿纳托利・洛博夫,搞燃气轮机冷却技术的权威。
2006年项目结束后,他回哈尔科夫照顾90岁的母亲。
中方挺有人情味,一直给他保留着“首席科学家”的办公室,每年生日,哈尔滨汽轮机厂的贺卡都会准时寄到。
这些回国的专家,也没断了和中国的联系。
乌克兰教科部2022年有个统计,退休后回去的专家大概占15%,但90%还在和中国合作,要么远程提供技术咨询,要么推荐年轻的乌克兰工程师来中国。
他们成了不用拿中国护照的“桥梁”,更有意思的是“乌二代”,留在中国的专家子女,基本都完全融入了。
![]()
北京55中国际部、成都7中嘉祥外国语这些学校,是他们集中就读的地方。
2005年以后,他们和中国学生一起考中考、高考,语言根本不是问题。
现在第一批“乌二代”大概35岁,大多进了军工、科研领域。
金琴科的女儿安娜,在沈阳601所搞歼-35座舱设计;帕夫连科的儿子伊利亚,是海军工程大学的讲师,教“舰用动力装置”。
他们微信头像常是中乌两国国旗,被问“是哪国人”,常说“我是沈阳人,也是基辅人”。
2022年俄乌冲突后,乌克兰航空工业停摆了,安东诺夫机场被炸毁,马达西奇也停产了。
![]()
中国又启动了“乌三元”计划,想再引进100名50岁以下的乌克兰资深工程师,待遇还是很优厚,年薪税后100万起步,送70年产权的房子。
这次专家们落地的是成都天府机场,迎接他们的不是“专家村”,是“国际社区”,还有会说四川话的“乌二代”。
30多年过去,答案很明显,那200名加入中国国籍的乌克兰专家,没有“都回去”,也永远不会“全回去”。
他们中有人把骨灰撒在沈阳北运河,有人守着第聂伯河的苹果园;有人每年去大连港看辽宁舰,有人在基辅防空洞里给中国工程师发微信开会。
技术可能没有国界,但工程师有故乡。
![]()
当故乡容不下梦想,就去远方生根,他们就像跨越时空的候鸟,把苏联时代的“钢铁基因”嵌进了中国的工业血脉里。
这些人,早已成了中国工业史上闪闪发亮的铆钉,铆住了过去的突破,也铆向了未来的创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