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号,朝鲜内阁副首相金一坐专列过丹东鸭绿江,带的国庆礼物居然是一包草籽。
接待的人当时都愣了没有珠光宝气,就一个朴素木匣,里面衬着高丽纸,纸上放着只蓝布口袋,口袋里就几百克灰褐色的小籽粒。
连说明信都只有三行,大概意思是送包聚合草种,盼它在咱中国根深叶茂,也盼两国友谊像青草那样,岁岁枯荣还能岁岁再生。
![]()
换谁当时可能都得嘀咕,国礼送草籽?这操作也太不按常理来了吧?
但后来才知道,这包看似普通的草籽,往后六十年里,在咱中国农牧业、生态治理里闹出了大动静,还成了中朝友谊的“硬见证”。
从朝鲜到中国
为啥当年朝鲜不送贵的,偏偏送草籽?其实跟那会儿的处境有关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朝都面临西方封锁,苏联还断了援助。
1961年刚签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双方都想递善意,但朝鲜没多少外汇,买高丽青瓷、人参精这些贵的不现实;咱中国刚过了“三年困难时期”,正厉行节约,对太贵重的礼物也敏感。
![]()
如此看来,送点“轻价钱、重用处”的东西,反而成了最靠谱的选择。
这草籽也不是随便选的,它叫聚合草,原产苏联西伯利亚。
1956年是金日成亲自批示,把它引进朝鲜咸镜北道试种的。
试了几年,科研人员发现它有不少“硬本事”:零下40度能安全过冬,北方冬天再冷也不怕;一年能割四五茬,一亩地能收20到30吨鲜草,比常见的苜蓿多不少。
对土壤也不挑,只要不是重度盐碱地就能出苗;而且营养还足,能当饲料替一部分精料;叶子能外敷止血,开的紫色钟花还能看。
那会儿咱中国正愁秸秆不够、精饲料缺,这草籽简直是“及时雨”。
1964年10月3号,这包草籽被送到黑龙江畜牧研究所,还特意在国防部军马局、农业部畜牧总局“双挂号”,可见多重视。
第一批试种选在泰来牧场,就种了2亩。
科研人员用当时挺稀缺的“666”粉剂拌种防虫,按30厘米的行距条播,过冬前还追了次炕洞灰。
![]()
到1965年6月收割,平均每株长到92厘米,一亩地收了23.7吨,比同期种的苜蓿多4.8倍,全场都轰动了。
本来想可能就北方能种,后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给它起名“友谊草”,还划出了“北起黑河南至淮北”的适生区,吉林、辽宁、甘肃、青海等18个地方都设了试验点。
1973年甘肃草原生态研究所更厉害,用它根系能扎2米深的特点,跟柠条、沙拐枣混播,在古浪县八步沙固定了3000亩流动沙丘,第一次用“生物固沙”代替“工程固沙”,成本才是柴草沙障的九分之一。
我觉得这事儿特能说明,好的合作从来不是“送个面子”,而是“解个难题”,这包草籽就做到了。
意外的军事用途
谁也没料到,这“友谊草”后来还跟军事沾了边。
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后,东北前线的军马急需“不依赖后方补给”的饲料。
![]()
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看“友谊草”长得快、产量高,就赶紧在佳木斯、牡丹江建了“聚合草军马饲用基地”,要求三年达到“每匹军马每天能供20公斤鲜草”。
到1972年,这两个基地总共种了5.4万亩“友谊草”,累计给边防部队提供了3.7万吨干草。
换算下来,相当于省了3700万斤玉米。
沈阳军区后勤部在总结里都少见地夸:“友谊草顶半个军粮仓库”。
本来是农业领域的“帮手”,突然成了军事上的“助力”,这可能也是当初送草籽时,双方都没完全想到的惊喜,而且这事儿还没结束。
1974年4月,金日成第九次正式访华,周恩来总理在欢迎宴上,特意拿了一瓶五粮液,再加一包“已经在中国土地上繁育三代”的“友谊草”籽回赠。
意思很明白,“饮水思源,友谊得轮回”。
新华社当时发通稿,第一次用了“草种外交”这个词,还说“技术交流也能登大雅之堂”。
![]()
从那以后,中朝农业专家互访了27次,咱中国给朝鲜送了大豆“黑农16”、冬小麦“北京8号”,朝鲜也给咱送了苹果“永丰红”、辣椒“平南2号”,慢慢形成了社会主义国家里少见的“农业种质互换走廊”。
很显然,这包草籽已经不是简单的“礼物”了,成了两国技术合作的“敲门砖”。
“友谊草”活成了两国的“情感符号”
过了这么多年,“友谊草”的价值还在延续。
进入二十一世纪,它在“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这三大工程里,依旧常被用到。
根据2020年草原监理中心的统计,全国现在还保留着418万亩“友谊草”,每年能固沙1.9亿吨,还能减少11.3亿立方米的地下水开采因为它耐旱,一年就浇两次水就行。
算下来,直接经济效益有76.4亿元,还能减排不少二氧化碳。
![]()
现在不是讲“双碳”嘛,这从朝鲜来的草,又成了碳汇交易市场的“香饽饽”。
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慢慢成了一种“文化记忆”。
2018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视察平安南道种畜场,把聚合草命名为“爱国草”;同年,中国诗人舒婷去参观武威沙产业博物馆,看完还写了首《友谊草谣》,里面有句“从平壤到古浪,一粒籽穿过了鸭绿江的风,在腾格里扎下根,像一根不会熄灭的绿色灯芯”。
2021年,《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自动续约,央视拍了部纪录片《草木有情》,第一集就叫《友谊草》,收视率达到1.47%,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有3.8亿次。
本来想,一株牧草顶多就是解决点实际问题,没想到它能从“技术载体”变成“情感符号”。
我觉得这才是最难得的很多国礼可能放几年就被淡忘,但“友谊草”一直在土地里长着,一直在发挥作用,两国的友谊也跟着它一起,不是停在纸面上的空话,是长在土里、能看见的实在情谊。
![]()
现在再回头看1964年那封三行的说明信,才明白国礼的真谛:最珍贵的从来不是价格多高,而是“不可替代”。
当时它不可替代地解决了饲料和风沙的难题,在双边关系里不可替代地做了“轻礼重义”的示范,在生态史上又让咱第一次意识到“生物固沙”的可行。
一包草籽,让中朝在特殊年代里,找到了“把兄弟情种下去、把绿色希望长出来”的方式。
说到底,外交不只是冷冰冰的公报,也可以是温热的泥土、鲜嫩的草香,还有年复一年在风里晃的那句承诺“愿两国人民的友谊如青草般岁岁枯荣、岁岁再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