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差距如何拉开的?一定要去吃高级的苦,将自己变成稀缺资产

分享至



为什么有些人月薪大致只有四五千元,而有些人能达到四五万元?可能就因为每个人的产出能力不一样。那些把自己的能力当作资产,善于经营优化的人,常常能获得他人十倍、百倍的产出。一个人的核心资产就是你自己,把自己当作稀缺资产,持续自我增值,相信你我皆有无限可能。

那么如何将自己变成稀缺资产呢?就一定要学会吃高级的苦。

一、苦的分级:你吃的是“低级苦”还是“高级苦”?

1、低级苦:自我感动的勤奋陷阱

吃低级的苦,则是把一辈子过成一天,每天机械地重复,日复一日,如同流水线上的工人,虽然忙碌却看不到未来的方向。

低级的苦用努力感动自己,埋头努力,反复吃苦。硬逼自己做不擅长的事,且无积累、反馈,越累越一事无成,越苦越有吃不完的苦。

比如:在制造业工厂,每天站着工作 10 小时,重复拧螺丝的动作,月工资 5500 元。这种“苦”是典型的低级苦:机械重复、缺乏反馈、无法积累核心能力。这种苦就像在跑步机上狂奔,看似努力,却始终停留在原地。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长期从事重复性劳动的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活跃度会下降 15%,这意味着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慢慢退化。

再比如:更隐蔽的低级苦藏在白领职场,每天加班做 Excel 表格,却从不思考如何用函数提高效率;坚持写公众号却只记流水账,从不研究用户需求;报了 10 个网课却从不实践,把“收藏等于学会”当作努力勋章。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用身体的忙碌替代大脑的思考。

2、高级苦:反人性的价值创造

高级苦的本质,就是主动寻找这种踮脚可及的挑战,在持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指数级增长。就像游戏玩家追求困难模式,每一次通关都带来能力的跃迁。

心理学中的心流理论揭示:当人从事具有挑战性且与能力匹配的任务时,会进入忘我的愉悦状态。

高级的苦用成果满足自己,做自己擅长、喜欢的事,在正向反馈中获得成就感,一路向上打造自己,反而感觉到的不是吃苦。

比如:某年薪 50 万的咨询顾问,他吃的“苦”便是充满反人性的高级苦,每天花 2 小时研读行业报告,用 MECE 法则拆解商业案例;每周约见不同领域的高手,在思维碰撞中迭代认知;每月输出深度分析文章,倒逼自己提炼方法论。这种苦就像登山,每一步都在积累海拔,最终获得“会当凌绝顶”的视野。
二、如何吃高级的苦?

既然高级的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吃呢?可以以下从三个方面着手。

1、重构认知体系

认知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构建一套科学、完善的认知体系,是我们吃高级苦的基础。我们可以从确定主题、确定结构、确定框架这三个大方向着手。

(一)第一性原理:穿透现象看本质

埃隆・马斯克用第一性原理重构电动车电池成本:抛开“电池组很贵”的惯性思维,拆解到原材料成本,发现钴、镍、铝的市场价格,最终将电池成本降低 54%。

构建认知的第一步,是用「五个为什么」深挖问题本质:

表面问题:为什么客户不买单?

深层原因:产品真的解决痛点吗?

本质需求:客户购买的是功能还是情绪价值?

底层逻辑:行业的核心矛盾是什么?

破局点:有没有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

(二)树状认知结构:让知识产生复利

普通人的知识是散装的沙子,高手的认知是系统的森林。构建树状结构分三步:

确定主题(树干):比如个人品牌建设;

拆解维度(树枝):品牌定位、内容体系、流量策略、变现模式;

填充案例(树叶):每个维度插入 3 个成功案例,比如品牌定位参考华与华超级符号、瑞幸流量裂变、得到知识付费等

这种结构让知识产生连接效应:当你研究瑞幸裂变时,会自然联想到用户增长和「社交货币,进而与个人品牌流量策略形成闭环。就像生物学家构建生态系统,每个知识点都是生态链的一环,相互滋养。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