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红颜,三生石上:你可曾想过,那个擦肩而过人前世是你的谁?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甘泽谣》《太平广记》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三生石,立于杭州天竺寺旁,石上刻字模糊难辨,却承载着千年来关于前世今生的传说。

世间常说"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

可你是否想过,那个在茫茫人海中与你擦肩而过的陌生人。

那个让你莫名心动却终究错过的身影,前世与你究竟有着怎样的纠葛?

佛家讲因缘,讲轮回,讲三世因果。今生所遇非偶然,皆是前世种下的因。



关于三生石,世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唐代高僧圆泽与居士李源的故事。这个故事被记载于《甘泽谣》《太平广记》等典籍之中,历经千年而不衰。圆泽是何许人也?他如何能预知自己的生死轮回?他与李源之间又有着怎样深厚的因缘?

更让人惊奇的是,圆泽不仅预言了自己的转世,还约定了来生相见的时间地点。这约定,真的应验了吗?

唐代宗大历年间,洛阳有位名叫李源的居士。此人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李憕曾任东都留守,在安史之乱中殉国。国破家亡的变故,让年轻的李源看透了世间浮华。他散尽家财,在洛阳慧林寺旁筑庐而居,不问仕途,只与寺中僧人往来。

寺中有位僧人名叫圆泽,精通佛法,琴艺高超。李源与圆泽一见如故,常常彻夜长谈,论佛理,谈人生,弹古琴,吟诗词。两人虽是僧俗有别,却情同手足,相交数年,情谊日深。

这年秋天,李源提议道:"长安多年未去,听闻峨眉山景致殊胜,不如你我结伴入蜀,游览山水,也算了却心中一桩夙愿。"

圆泽沉默片刻,说:"去蜀中可以,但须走陆路,经斜谷、剑门而入。"

李源却摇头:"陆路艰险,且绕远许多。不如溯长江而上,水路直达,岂不省力?"

圆泽的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望着窗外,良久才说:"水路……恐怕有些不妥。"

"有何不妥?"李源不解。

圆泽苦笑:"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走水路的话,我恐怕……"话说到一半,他停住了,似乎不愿再说下去。

李源见他神色凝重,越发好奇:"圆泽师兄向来洒脱,今日为何如此犹豫?若有什么为难之处,但说无妨。"

圆泽叹了口气:"罢了,既是你我前世的因缘,也该了结了。走水路便走水路吧,只是此去,你我今生恐怕就要分别了。"

李源大惊:"这是何意?"

"到时你便知道了。"圆泽不愿多说,只是淡淡一笑。

两人收拾行装,雇了一艘船,沿着长江溯流而上。船行数日,到了南浦地界。傍晚时分,船靠岸停泊,两人上岸散步。

江边有几户人家,一个妇人正在溪边汲水。那妇人身形笨重,显然是有孕在身。

圆泽远远看到那妇人,突然站住了脚步,脸色煞白。他看着那妇人,眼中露出复杂的神情,有无奈,有释然,还有一丝淡淡的悲哀。



"怎么了?"李源问。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圆泽低声说,"你看那个妇人,姓王,怀孕已经三年了。"

"怀孕三年?"李源惊讶,"世间哪有这样的事?"

"她怀的是我。"圆泽平静地说出这句话。

李源如遭雷击,呆立在原地。

圆泽继续说:"我本该三年前就投胎到她腹中,可我执念不舍,一直躲避这段因缘。我知道,一旦走水路经过此地,就再也躲不掉了。如今既然见到了,今夜子时,我就要离开这具身体,投生到她腹中。"

李源双手颤抖:"怎么会这样?为何不早告诉我?我们走陆路,你不就可以……"

"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圆泽摇头,"该还的债,总是要还的。我与那王氏一家,前世有缘,这一生必须去了结。"

"那……那我们怎么办?"李源的声音带着哭腔。

圆泽握住李源的手:"李兄不必悲伤。生死轮回,本是常事。我此生与你相交,也算圆满了一桩心愿。"

"可我……"李源哽咽,"可我们还没去峨眉,还有那么多话没说完……"

"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也都做了。"圆泽笑了笑,"李兄,你听好了。今夜三更,我就要离开。三天之后,王家会为新生儿举行洗礼,你来看我。那时我会对你笑一笑,算是证明你我今日所言不虚。"

李源泪流满面,紧紧抓着圆泽的手。

圆泽继续说:"十三年后,中秋之夜,你到杭州天竺寺来找我。那时,我会在月下等你,我们再相会。"

"十三年……"李源喃喃自语。

"十三年后,我会唱一首歌给你听。"圆泽说,"李兄你记住,那首歌是我们约定的信号。听到那歌声,你就知道,我还记得今生的约定。"

当夜,圆泽沐浴更衣,端坐蒲团,念诵佛经。李源守在一旁,看着这位相交多年的挚友,心如刀割。

子时将至,圆泽突然睁开眼睛,看着李源,微笑着说:"李兄,此生缘尽,来世再续。记住我们的约定,十三年后,天竺寺外,不见不散。"

话音刚落,圆泽的身体缓缓倒下。李源扑上去,抱着圆泽的身体,放声大哭。

与此同时,岸边王家传来婴儿的啼哭声。

三天后,李源依约来到王家。王家正在为新生儿举行洗礼,亲朋满堂,喜气洋洋。李源混在人群中,远远看着襁褓中的婴儿。

那婴儿突然转过头,看向李源的方向。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三天大的婴儿冲着李源露出一个笑容。

李源泪如雨下。那笑容,分明就是圆泽的笑容。

李源为圆泽料理了后事,将他火化,又在南浦建了一座小塔,埋葬了他的舍利。做完这一切,李源回到洛阳,却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兴致。慧林寺旁的居所,到处都是与圆泽相处的回忆。他常常一个人坐到深夜,想起圆泽说过的话,弹过的琴,笑过的样子。

时光如梭,转眼十三年过去了。

这十三年间,李源一直记着那个约定。他掐着日子,等待着中秋的到来。唐德宗贞元九年,中秋将至,李源收拾行装,动身前往杭州。

一路奔波,李源终于在中秋前夕赶到了杭州。天竺寺香火鼎盛,游人如织,李源住进寺旁的客栈,每日到寺外徘徊,等待着那个约定的相会。

中秋之夜,月明如昼。李源站在天竺寺外的小桥上,望着满天清辉,心潮起伏。十三年了,圆泽还记得这个约定吗?他真的会来吗?

夜色渐深,桥上行人渐少。李源有些焦急,来来回回地走着。突然,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

笛声由远及近,伴随着一个清脆的童声在唱歌。

李源循声望去,只见月光下,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缓缓走来。那牧童看上去十三四岁年纪,身穿粗布短衫,头上扎着两个小髻,正摇头晃脑地唱着歌。

歌声越来越近,李源终于听清了歌词。那一刻,他浑身的血液都凝固了。

因为那首歌唱的是——

牧童唱完这首歌,骑着牛到了桥边。他看到李源,突然停住,跳下牛背,对着李源深深一揖。

"李公,别来无恙?"牧童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十三年了,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

李源颤抖着,看着眼前这个陌生却又熟悉的少年。少年的眉眼间,依稀可见当年圆泽的影子。

"你……你真的是……"李源说不出话来。

少年笑了,那笑容与十三年前襁褓中的婴儿一模一样,更与当年圆泽的笑容别无二致。



"李兄,"少年说,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我虽然转世为人,但前世的记忆仍在。

这十三年,我一直记得我们的约定,记得你我的情谊。

今夜在此相会,也算了却一桩心愿了。"

李源再也忍不住,上前紧紧抓住少年的手:"圆泽,真的是你!这些年你过得可好?"

少年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他缓缓开口,说出了一番让李源震惊的话。

而这番话,正是揭示三生石秘密、解释因缘轮回真谛的关键……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