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拜佛时不能许愿求财?观音菩萨揭示隐情,原因出乎意料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观音菩萨普门品》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寺院中,香火缭绕,无数信众跪拜在佛菩萨像前,口中默念着各种心愿。

细细听来,十之八九都离不开一个"财"字——求生意兴隆、求财源广进、求中彩票、求升官发财。

这样的场景,在各大寺院几乎每日上演。

可历代高僧大德却反复告诫:拜佛不可求财。

这话听起来似乎与常理相悖,佛菩萨不是大慈大悲、有求必应吗?



观音菩萨不是"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吗?

为何偏偏在求财这件事上,要设下禁忌?

翻阅《观音菩萨普门品》,经中明明记载:"若有众人,多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既然菩萨能护佑商贾平安,为何不能直接赐予财富?

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隐情?观音菩萨对此又有何开示?答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

说起这个问题,还要从一则流传于唐代的记载讲起。

彼时长安城中,有位姓张的商人,家业殷实,在城中开设绸缎庄。这张某平日里为人还算和善,每逢初一十五都会去寺院烧香。但这烧香拜佛,他心中念的却始终是一件事——发财。

"观音菩萨,弟子虔诚礼拜,只求您老人家保佑我生意兴隆,今年能多赚三千贯钱。"张某跪在观音殿中,额头贴地,心中暗暗许愿。

这样的日子过了三年。奇怪的是,他的生意不但没有如愿兴旺,反而每况愈下。原本还算红火的绸缎庄,渐渐门庭冷落,库房里积压了大批货物卖不出去。张某心中纳闷又恼怒:我这三年来风雨无阻地烧香拜佛,怎么菩萨就是不显灵呢?

正当他陷入困顿之时,一位云游到长安的老僧人路过他的店铺。这僧人看起来平平无奇,身着补丁僧衣,手持竹杖,却双目炯炯有神。他在张某的店前驻足片刻,然后迈步进入店中。

"施主面有愁容,可是有什么烦心事?"老僧问道。

张某见是出家人,便将心中苦闷一股脑倒了出来:"师父您说说,我这三年虔诚拜佛,为何生意反而越来越差?是不是我拜的方式不对,还是供养不够?"

老僧听罢,微微摇头:"施主可曾想过,你每次去拜菩萨,心里想的是什么?"

"自然是求菩萨保佑发财啊!"张某答得理所当然。

"那你可知道,你这样求,恰恰是求错了?"老僧的话让张某愣住了。



"怎么会求错?"张某不解,"经书上不是说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吗?我求财有什么不对?"

老僧捋着胡须,缓缓说道:"施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观音菩萨确实大慈大悲,但菩萨度化众生,不是简单地满足你的欲望,而是要引导你走上正道。"

这话说得深奥,张某听得云里雾里。老僧见状,便换了个说法:"施主,我且问你,你若真的想要财富,应该怎么做?"

张某想了想:"那自然是要好好经营生意,诚信待客,货真价实。"

"既然你都知道该如何做,为何不去做,反而把希望寄托在菩萨身上?"老僧反问道。

这一问,倒把张某问住了。他支支吾吾半天,才说:"我、我也在经营啊,只是想着菩萨能再帮帮忙..."

"这就是问题所在。"老僧正色道,"你表面上在拜佛,实际上是在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你把发财的希望全押在菩萨身上,自己却疏于经营,怎么可能生意兴隆?"

老僧的话如同当头棒喝。张某仔细回想这三年,自己确实存了侥幸心理,觉得既然菩萨会保佑,自己不必太辛苦。于是对店里的事务渐渐松懈,进货不再精挑细选,待客也不如从前热情。他把本该用在经营上的心思,都用在了琢磨如何拜佛上。

见张某若有所思,老僧继续说道:"施主可知道,佛门中有一部《大智度论》,其中龙树菩萨讲到财富的来源,说得清清楚楚。"

张某连忙请教:"还请师父指点。"

"论中说:'财富从布施中来。'这布施不是说你拿钱去庙里捐香火,而是指你要懂得付出、懂得给予。"老僧解释道,"你做生意,给顾客提供优质的绸缎,这就是一种布施。你童叟无欺,诚信经营,也是布施。你善待伙计,关心他们的生活,还是布施。这些实实在在的付出,才是真正的种福田。"

张某听得若有所悟,但仍有疑惑:"可是师父,既然这样,那我们拜佛还有什么用?"

"拜佛的作用,不在于让菩萨给你变出财富来,而在于让你明白道理,端正心态。"老僧说,"你跪在佛前,应该反省自己是否诚信待人,是否勤勉经营,是否心怀善念。菩萨所给你的加持,是让你有智慧去判断、有勇气去行动、有毅力去坚持。这才是真正的感应。"

说到这里,老僧顿了顿,又补充道:"更何况,求财这件事,本身就暗藏着极大的危险。"

"危险?什么危险?"张某一惊。

老僧沉吟片刻,缓缓道:"这个道理,说来话长。要从佛陀当年在舍卫国的一段开示讲起..."

就在此时,店外传来伙计的呼唤声,说有客人来谈生意。张某只得起身相迎,等他忙完回来,那老僧已经不见踪影,只在柜台上留下一串念珠。

张某将念珠拿起,突然觉得手中一沉,仿佛这串普通的念珠重逾千斤。他想起老僧的话,心中若有所悟。从那以后,他不再把心思全放在拜佛求财上,而是踏踏实实经营店铺,对待顾客也比从前更加诚恳。

说来也奇怪,随着他心态的转变,生意竟然真的慢慢好转起来。原本积压的货物逐渐销售一空,新顾客也开始增多。到了年底盘点,收入竟然超过了他当初求的三千贯。

这件事在长安城传开后,很多人都来问张某诀窍。他总是说起那位老僧的教诲,但每当说到最关键的部分——为什么求财有危险——他总是欲言又止。

"老僧当时说要从佛陀在舍卫国的开示讲起,可惜他没说完就走了。"张某遗憾地说,"我后来查遍经书,终于找到了那段记载,才明白求财的真正危险在哪里。"

那么,观音菩萨和佛陀到底揭示了怎样的隐情?求财又藏着什么样的危险,让历代祖师都要反复告诫信众?

这个答案,记载在多部佛教典籍之中。



当年佛陀在舍卫国给孤独园,专门针对弟子们关于财富的疑惑,做过一次深入的开示。

而观音菩萨在后世的诸多感应中,也屡次点破这个秘密。

这个原因,确实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

它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佛门清净不谈钱财",也不是"贪心太重会折福"这么简单。

真正的原因,关乎每一个求财者的根本利益,关乎他们能否真正获得安稳长久的富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