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7年,历经明清两朝、见证松锦大战的祖可法,死了。
按照子爵礼制,顺治亲自下旨为他治丧,追谥祖可法为“顺僖”,在汉人群体中,可谓是荣宠备至。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作为祖大寿的养子、吴三桂的表兄,祖可法死后竟然未归葬辽东祖氏祖坟,也未进入功臣墓园,而是葬在了京郊一处无名坡地。
甚至,在乾隆主导的《贰臣传》中,他也榜上有名。
那么,祖可法是谁?他是如何历经明清两朝的,他又是怎么死的呢?
![]()
辽东将门
辽东祖氏,源自于南直隶滁州的军户家族。自洪武年间,祖家随明军北上屯田后,就在辽东扎下根来。
据《兴城县志》记载,祖氏三代凭借军功累迁至宁远卫指挥,崇祯曾亲赐“四世镇辽”功德牌坊。
而他家族势力,在祖大寿手中达到顶峰。
作为祖大寿的养子,祖可法自幼在军营中长大,弓马娴熟且深谙兵法,20岁就以游击将军衔随养父镇守锦州。
1619年,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在辽东由攻转守,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军队步步紧逼。
此后,孙承宗主持修筑的关宁锦防线成为明朝抵御后金的最后屏障,而锦州作为防线中枢,更是双方争夺的焦点。
当时,祖可法随祖大寿收复泺州,仅率三百死士,就敢夜袭后金大营,还斩杀了敌军百余人。因此,他升为参将,在辽军中也小有名气了。
然而,此时的辽东,除了外敌外,内患也极为严重。
自袁崇焕擅自诛杀毛文龙后,“以辽人守辽土”的政策名存实亡,辽人就屡受猜忌,军饷拖欠动辄达数月之久。
而后金却通过联姻、招降等手段不断分化辽东势力。
当时,祖氏家族的一些旁支已暗中跟后金往来。祖可法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边庭风雨急,孤臣进退难”。
可见,他的两难。
![]()
1631年,大凌河之战爆发。
皇太极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对大凌河城采取“围点打援”的策略,切断了明军的粮道和退路。祖大寿率军民坚守三月,城内“人相食,马毙尽”,突围数次均告失败。
此外,年仅26岁的祖可法,在最艰难的时刻,还亲手斩杀了主张投降的千总.
然而不久后,祖大寿却在跟皇太极达成“诈降”协议后,开城献降,还被当作人质留在了后金大营。
当祖大寿借口返回锦州复命一去不返时,留在后金的祖可法,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好在皇太极并未为难他,反而任命他为都察院承政,让他参跟处理汉官事务。
松锦大战
1640年,松锦之战爆发,这场决定明清命运的决战,让祖可法以一种特殊的身份再度卷入辽东战事。
此时的他已被皇太极封为一等男,改任都察院右参政,主要负责策反明军将领和安抚投降军民,成为清军的“文胆”而非“武将”。
当时,皇太极采纳督察院参政张存仁的建议,先在锦州以北九十里的义州筑城屯田,解决了后勤补给问题,随后派济尔哈朗率军在锦州城外挖深壕、筑垛口,形成“锁城”之势。
此外,祖可法还利用自己在辽东军界的人脉,多次写信给锦州守将,陈说利害。
他在给祖大寿的部将的信中写道:“明廷积弊已深,犹如腐朽之木,仅靠一柱支撑,岂能长久?”
久而久之,祖可法的心理攻势逐渐瓦解了明军的抵抗意志。
没过多久,锦州外城的蒙古兵就在祖可法的策反下献城投降,明军被迫退守内城,宁锦防线岌岌可危。
当时,崇祯急令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援锦。作为明朝最后的野战主力,洪承畴的部下集中了吴三桂、曹变蛟等八大总兵,堪称实力强大。
![]()
而洪承畴也采取了“步步为营、且战且守”的策略,在乳峰山下击败了济尔哈朗部,一度扭转了战局。
可祖可法却向皇太极献策了。
在他看来,明军虽势盛,但粮草屯于杏山跟塔山之间的笔架山,且兵力集中于锦州正面,后方空虚。他建议皇太极亲率援军截断明军粮道,形成合围之势。
于是,皇太极亲率轻骑六日内赶到前线,指挥清军挖三重战壕,切断了松山跟杏山的联系,同时派阿济格夺取了笔架山的粮草。
反观明军,粮草被断后,瞬间军心大乱。
洪承畴本欲跟清军决战,但八大总兵各怀异心,王朴、吴三桂等将领率先连夜突围,导致明军全线溃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