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 四字,是中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妖怪集群,其传说最早可追溯至《左传・文公十八年》,书中载 “投诸四裔,以御螭魅”,后经《山海经》《淮南子》等典籍补充演绎,逐渐成为山林水泽间邪祟的统称,更在民间传说中衍生出各自独特的形态与作祟法门,成为古人对未知自然与幽暗角落的敬畏象征。
魑:山林之怪,化形惑人
魑为山林所生之怪,多潜藏于秦岭、巫山等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传说其本体似兽非兽,身形如鹿却长着人面,周身覆着青黑色的鬃毛,四蹄踏过之处,会留下带着腐叶腥气的湿痕。它最善借山林雾气化形,常化作樵夫、猎户或迷路的行人模样,引诱山中独行之人偏离正道。
若有人被魑所惑,便会跟着它的幻影在山林中打转,即便手持罗盘也难辨方向,最终困在密林深处,直至干粮耗尽。更诡异的是,被魑纠缠之人,会渐渐产生幻觉,将腐叶看作面饼,将毒泉看作清水,待体力不支倒下后,魑便会显露本体,吸食人的精气,只留下一具面色青灰的躯体。民间猎户进山前,常会在腰间挂一块用桃木削成的令牌,传说桃木的气息能驱散魑的幻影,若令牌无故发烫,便是附近有魑出没的征兆。
![]()
魅:老物成精,附人索忆
魅非天生之怪,多由山中百年以上的老木、古石、旧器吸收日月精华所化,其形态最是多变,可男可女,常以俊朗书生或美貌女子的模样现身。与魑不同,魅不直接伤人,却擅长依附在人的身上,窃取人的记忆与情感。
传说魅若看中某个人,便会在其熟睡时化作一缕青烟,钻入人的眉心。被魅附身之人,白天与常人无异,夜里却会频繁做着陌生的梦,梦中的场景、人物皆非自己经历,却又清晰得仿佛亲身经历。久而久之,被附身者会渐渐混淆自己的记忆与魅的记忆,甚至忘记自己的姓名、家人,最终彻底被魅占据心智,成为魅在人间行走的 “容器”。江南一带曾有传说,某座古宅中的老槐树成精为魅,附在宅中少女身上,少女竟开始说起百年前的事情,还能辨认出早已失传的古曲,直至家人请来道士,用朱砂在槐树上刻下符咒,魅才被逼出少女体内,槐树也随之枯萎。
![]()
魍魉:水泽之祟,隐身掠影
魍与魉常被并称,皆为水泽中的妖怪,多居于江河支流的浅滩、湖泊的芦苇荡及古井、深潭之中,二者形态相近,习性却略有不同。魍身形纤细如孩童,皮肤呈半透明状,常隐在水中,只露出一双泛着绿光的眼睛,待有人靠近水边,便会突然伸出冰凉的手,将人拖入水中,以人的恐惧为食;魉则更善隐身,即便在陆地上也能融入阴影,常跟在夜行人身后,用冰冷的气息吹人的后颈,使人脖颈僵硬,无法转头,最终因恐惧而昏厥。
《淮南子》中曾记载,上古时期,黄河流域魍魉作祟频繁,百姓不敢靠近河边取水。后来有部落首领取岸边的赤石,打磨成佩饰分给族人,传说赤石的阳气能震慑魍魉,佩戴者靠近水泽时,赤石会发出微弱的红光,魍魉便不敢靠近。民间也流传着 “夜不近水,暮不踏苇” 的说法,便是为了躲避魍魉的侵扰。
![]()
千百年来,魑魅魍魉的传说始终流传在民间,它们既是古人对山林水泽中未知危险的想象,也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即便到了今日,在那些偏远的山村、幽深的古林、寂静的水畔,仍有人会提起这些妖怪的传说,提醒着人们对未知保持一份敬畏之心。而 “魑魅魍魉” 四字,也早已超越妖怪本身,成为世间邪祟、奸邪之人的代名词,融入中国的文化语境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