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巴以冲突升级后,加沙地带的悲惨场景通过短视频平台传遍全球,以色列将战争暴行当作“战利品”炫耀。
这些直击人心的画面,让以色列的名字与“种族灭绝”“战争罪”紧密绑定,成为国际社会谴责的焦点。
冲突爆发后,研究显示,短视频平台成为真相传播的核心阵地:支持巴勒斯坦的帖子达17.04万条,累计浏览量2.36亿次;而支持以色列的内容仅8843条,浏览量仅1400万次。
这种压倒性优势并非偶然——截至2025年10月,冲突已造成逾6.7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46%是妇女和儿童,83%为无辜平民。
短视频平台的实时传播,让以色列所谓“自卫”的谎言不攻自破。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舆论趋势持续深化。
尽管以色列在冲突初期短暂提升了宣传力度,但亲巴勒斯坦内容以“持续运动”的模式稳步增长,两年间互动率已达到亲以内容的18倍。
联合国调查委员会指出,以军对加沙80%的建筑物实施摧毁,735次袭击医院、学校等民用设施,制造了“人为饥荒”,190万巴勒斯坦人被迫流离失所,这些事实通过短视频平台永久留痕。
面对全球谴责,以色列拒绝反思自身暴行,反而将矛头指向短视频平台的“算法偏见”。
美国反诽谤联盟负责人乔纳森・格林布拉特在泄露音频中直言:“我们面临着短视频平台和Z世代的问题,必须解决”。
这场舆论危机被以色列视为“生存威胁”,随即启动系统性操控行动。
![]()
以色列通过政治施压与资本运作,推动甲骨文公司接管短视频平台美国业务。
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是以色列军队最大私人捐助者,其前首席执行官萨弗拉・卡兹曾公开宣称“要将对以色列的热爱融入美国文化”。
内塔尼亚胡在私下谈话中毫不掩饰得意:“最重要的战场是社交媒体,目前最关键的收购就是短视频平台”,暴露了通过掌控传播渠道掩盖罪行的野心。
针对美国社交媒体,以色列采取“威胁+拉拢”双管齐下的策略。
塔尼亚胡公开表示“埃隆是朋友,我们应该和他谈谈”,同时通过媒体造势,指责美国社交媒体是“反犹主义温床”,迫使平台封禁3.2万个批评以色列的账号。
![]()
这种霸凌式操控,本质是试图复制其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控制模式,扼杀不同声音。
以色列政府投入600万美元,与特朗普前竞选经理合作打造“亲以AI宣传矩阵”。
该项目通过生成式AI批量制造虚假内容,训练ChatGPT等大模型植入以色列官方叙事,并创建200余个虚假网站作为“信息源”,试图通过算法污染扭曲公众认知。
以色列的舆论操控未能扭转历史走向。
2025年9月,联合国独立调查委员会发布72页报告,明确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犯下“种族灭绝罪”,其行为符合《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中四项核心条款:大规模杀戮、造成严重身心伤害、蓄意破坏生存条件、阻碍族群生育。
国际刑事法院先后对内塔尼亚胡及前国防部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指控其犯有战争罪,即便以色列提出上诉,仍被法院驳回。
外交层面,以色列陷入空前孤立。
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纷纷承认巴勒斯坦国,暂停对以武器销售。
![]()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紧急峰会将以色列定为“敌人”,呼吁联合国暂停其成员国资格。
民间抵制运动席卷全球,欧洲多国超市下架以色列商品,全球150万网民联署抗议短视频平台的操控行为,高喊“算法不能成为种族灭绝的帮凶”。
尽管以色列试图通过掌控平台、删除档案、AI造假等手段掩盖罪行,但短视频平台上的每一段影像、每一个段字句,都已通过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成为历史铁证。
正如联合国人权高专办所言:“试图删除历史的行为,只会让罪行更加昭然若揭”。
内塔尼亚胡曾在联合国大会宣称“以色列正在替西方做脏活”,这番言论暴露了其霸权逻辑的本质。
但历史已经证明,任何践踏人权、违背正义的行为都无法长久。
当国际刑事法院的逮捕令生效,当越来越多国家站在巴勒斯坦一边,以色列的舆论操控终将破产。
短视频平台或许能被资本掌控,但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永远无法被算法遮蔽。
种族灭绝的罪行不会因删除而消失,施暴者终将为其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