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目录(National Archive Catalog),拍摄于从**堪萨斯州麦康奈尔空军基地(McConnell AFB)和亚利桑那州戴维斯-蒙森空军基地(Davis-Monthan AFB)**拆除泰坦II导弹核弹头的过程中。
![]()
美国曾在54枚泰坦II洲际弹道导弹(Titan II ICBM)上部署W53核弹头。此外,还有约340枚B53自由落体核弹使用相同的核弹头,但由B-52轰炸机投掷,而非导弹发射。
![]()
![]()
![]()
![]()
![]()
![]()
![]()
![]()
![]()
下图中,标注的打击点均为强化目标,包括:
**契诃夫(Chekhov)**的深地下指挥掩体——俄罗斯总参谋部的主要指挥所,也是核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NC3)的关键节点;
其西侧的201号设施(Object 201),与“死手系统(Dead Hand)”相关;
**谢拉波沃(Sharapovo)**的地下国家指挥中心(NCA),为战时领导层的疏散指挥地;
以及**奥金佐沃(Odintsovo)**的战略导弹部队指挥掩体。
![]()
该地区还有许多其他潜在目标(如巴拉巴诺沃、纳罗-福明斯克、伊林斯科耶、巴拉希哈、戈尔基等),但重点在于:若这些W53弹头以地表爆炸(surface burst)方式使用,即便仅用于摧毁地下目标,也足以对莫斯科地区造成毁灭性打击。
![]()
额外赠送一张有趣的照片,这张照片被认为是Mk21/W87重返大气层弹头,因为其外壳上的白点是Mk21特有的雷达天线标志,而Mk12没有这种结构。此外,Mk21的红色尾部略微内收。这是非常少见的能看到Mk21/W87尾部的照片之一。
“核武器维护技师上士Kenneth Shires(左)与高级空军士官Jeff Sodano(中),隶属第90维修中队(90th MXS/LGMWP),正在武器储存区为和平守护者导弹(Peacekeeper)重返大气层弹头安装W5A电缆。该电缆是导弹与弹头之间的主要接口。”
![]()
红色的覆盖层是做什么用的?它只是起到保护内部的作用吗?那个再入飞行器(RV)的内部是锌铬绿的。
据说Mk12/W78上也是这样的,而且在Mk4/W76的示意图中也能看到。
图中那枚应该是Mk21,因为两侧有白色的圆点。
![]()
核武器再入飞行器(RV)讨论与结构解析
本文整理自 Reddit 核武器爱好者社区的讨论,涵盖 Mk21 再入飞行器的红色覆盖层作用、内部构造、天线标识、防静电措施及核打击效果模拟等内容。
一、红色覆盖层与 Mk21 标识
1. 红色覆盖层作用
讨论中提到,Mk21 RV 外部的红色覆盖层主要是作为 后盖(rear cover) 使用,起到保护内部组件的作用。
- 内部颜色:锌铬绿
- 功能:屏蔽或保护内部结构,同时可能遮盖美国空军不希望出现在照片中的设备或材料
“在 Mk21 的结构图中,这个红色部分标注为 ‘rear cover’,所以它大概就是个外部保护盖。”
2. Mk21 与 Mk12 区别
通过对照片分析:
- Mk21 特征:侧面白色圆点、底部平直
- Mk12 特征:底部弯曲、无白点标识
“确实是 Mk21:侧面有白点、底部平的而非弯的。”
二、内部构造与天线标识
在白点对应的内部位置,可以看到一个 圆形盒子,推测是 雷达/无线电天线。
- 非自毁点(destruct points)
- 主要用于通信或导航辅助
“不是自毁点,而是雷达/无线电天线。”
自毁点说明
- 自毁点主要出现在 重力炸弹 上,例如 B83、B61
- 设计目的是在武器失控或误投时可进行紧急销毁
三、防静电措施(ESD)
在操作核武器时,工作人员佩戴 防静电腕带(ESD wrist strap):
- 防止静电积累导致电子元件损伤
- 即便电路内部有静电防护,仍是良好操作习惯
- 核武器操作中尤其重要,防止潜在延迟失效或组件性能下降
“ESD 防护通过耗散性材料将电荷缓慢导向地面,以安全、可控的方式消除静电。”
四、历史服装讨论(背景信息)
讨论中穿插了军事服装话题:
- 怀旧旧 BDU 制服、飞行服、ABU
- 90 年代中期佩戴皮质姓名牌不受欢迎
- 迷彩设计有时反而使士兵更显眼
“在某些环境里穿迷彩反而让你更显眼,这种情况挺讽刺的。”
五、核打击效果模拟(NUKEMAP)
1. 模拟目标
NUKEMAP 模拟中标注的目标包括:
- 切霍夫地下指挥中心:总参谋部主指挥所,核指挥通信关键节点
- 201号设施:与“死亡之手”系统相关
- 沙拉波沃地下指挥中心:战时领导层疏散地
- 奥金佐沃地堡:战略导弹部队使用
2. 模拟效果
- 9 兆吨地爆(W-53)产生弹坑:
- 深度:约 192 米
- 宽度:约 800 米(含坑缘约 1.6 公里)
- 半径 13 公里内建筑毁坏
- 即使仅用于打地堡,也能造成莫斯科极大破坏
“想想都让人震惊,一枚 W-53 就能把 MIBC 摩天大楼区整个炸成深坑。”
六、总结
通过本次整理讨论,我们了解到:
- Mk21 RV 红色覆盖层:主要为后盖,保护内部结构,可能遮蔽不宜拍摄的设备。
- 白色圆点标识:用于雷达/无线电天线,而非自毁点。
- 防静电措施:ESD 腕带及耗散性材料用于防止静电损伤。
- 核打击效果:9 兆吨 W-53 弹头即便用于地爆,对莫斯科核心区也具有极大毁伤能力。
此外,讨论中穿插了核武器历史、服装文化和核武器操作注意事项,为理解 RV 构造与核作战环境提供了丰富背景。
![]()
另一起非常有趣的事故与 Titan II 导弹有关——达马斯克斯“泰坦”(Titan)导弹爆炸事件。
1980 年,美国空军在阿肯色州农村的 374-7 导弹阵地,发生了一起涉及 LGM-25C Titan II 洲际弹道导弹(ICBM) 的核武器事故。事故始于 9 月 18 日美国中部夏令时间下午 6:30 的燃料泄漏,最终在 9 月 19 日凌晨约 3:00 导弹井内发生爆炸。
爆炸中,威力为 9 兆吨 TNT(38 PJ) 的 W-53 核弹头被抛出并落在不远处,但没有放射性物质泄漏。
![]()
以及这是弹头落下的位置。
推荐一本关于这件事的好书,叫《Command and Control》,作者 Eric Schlosser。书中详尽列出事故发生前后的事件,也介绍了核武器的历史以及其他“断箭”事件(Broken Arrow)。
同时推荐《Command and Control》。2016 年还有一部同名纪录片,导演是 Robert Kenner。对达马斯克斯事故有很好的聚焦,非虚构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