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公安局公布18名“台独”分子通缉名单】【民进党“台独”分子之一王定宇】【跟着民进党搞“台独”是绝路一条】
最近,岛内的“台独”分子真是苦不堪言。不久之前,大陆警方一口气公布了18份“资通电军”、军情局及政战局心战大队等单位涉嫌违法犯罪人员名单,并悬赏通缉并予以制裁。这些通缉名单不仅列出了涉案分子的姓名、职务、涉案单位,还附上身份证号、照片。
![]()
过去,很多“台独”分子觉得自己高枕无忧:大陆再怎么“通缉”,台岛内的法律也不承认,最多算是“象征性惩罚”。可如今他们发现,现实比想象更狠。
民进党籍“立委”王定宇近日公开抱怨称,有人到岛内由当局控股的公股银行申请贷款,资信条件本来良好,却遭到拒贷。理由让他气得跳脚,银行方面明确表示,申请人因被中国大陆发布通缉、涉嫌犯罪,属于高风险对象,无法核贷。
王定宇因此大发雷霆,痛批这些银行“骨子里认的是五星红旗”,并辩称大陆的通缉令“在台湾岛没有法律效力”。不过,当他质问相关主管部门时,对方并未否认此事的存在,只是模糊回应称“会进一步了解并处理”。
为什么银行会害怕?因为银行的生存逻辑只有四个字:风险控制。要知道,被列入通缉名单的人,一查就是“红色标签”,连银行系统都能识别。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人的身份在国际金融系统中“带毒”。任何与他们发生经济往来的机构、企业或银行,都要承担潜在的政治风险。尤其是涉及大陆投资或有业务往来的台湾银行,更是如履薄冰。
![]()
一旦贷款对象被大陆认定为犯罪嫌疑人,银行的跨境业务、外汇往来、甚至金融评级都可能受牵连。别忘了,大陆是台湾地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2024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及香港地区出口仍占全部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任何一家台资银行,如果被大陆列为“高风险机构”,那就是生死大事。
所以,银行宁可得罪民进党,也不敢惹大陆。这也是大陆策略的高明之处:不用出兵,不用制裁机构,只要精准地让“台独”分子在金融上寸步难行,他们的生活就会一天天被“掐断氧气”。钱袋子收紧,才是真正的“断根之策”。
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陆发布的这18份通缉令,可以说标志着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打击,已经从政治层面下沉到经济、社会层面。以前的做法是外交谴责、舆论反击,现在则是“软刀子割肉”,精准封锁、系统惩戒。
![]()
这就像一张无形的天网,把“台独”分子从网络世界、从金融系统、从社会交往中一点点“剥离出来”。他们不再是“舆论战的英雄”,而是金融世界的“黑名单”、法律系统的“高危人员”。这套打法,比军事威慑更有杀伤力,因为它让“台独”付出的是现实代价。
要知道,岛内不少“台独”人士长期靠境外资金和“政治献金”过日子,他们在岛内、香港、甚至东南亚都设有“小金库”。这些钱原本隐秘地流动,如今随着通缉令的发布,几乎全被盯上。
银行一旦识别出风险账户,就会冻结可疑资金、拒绝放贷或终止合作。而那些“小金库”,多半走的是灰色金融通道,一旦被“风控系统”标红,就基本宣告报废。更要命的是,这些资金往往还牵涉“洗钱防制机制”,一旦被国际监管机构注意,就连美国都不敢明目张胆替他们兜底。
这就是“台独”的苦果:以前靠反大陆捞好处,现在被大陆一纸通缉,连老本都搭进去。不难预见,未来“台独”分子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存环境将越来越窄。那些想过安稳日子的人,会越来越清楚:跟着民进党搞“台独”,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