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冬天,河北兴隆县的张翠屏老奶奶走了,村里人都叫她 “麻利嫂”,知道她丈夫朱殿昆早年没了,是个地下交通员,给八路军送信时被鬼子杀害,留下她和儿子朱海清相依为命。
朱海清料理后事时,乡亲们都来搭把手,乱哄哄里,他在母亲睡过的柜子里翻出个黑木匣。那木匣做得严实,没缝没边,谁也不知道怎么开,有村民猜是藏了宝贝,说再穷的家也有箱子底儿,还有人起哄说准是值钱的珍宝。
朱海清没法子,找了工具把匣子劈开,里面的东西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匣子里没有金银,只有两样物件。一样是用油皮纸包着的碎画,拼凑起来是张五指山的交通图,标记的全是人迹罕至的小道,村里的老干部一看就明白,这该是朱殿昆当年给八路军带路用的。
另一样用牛皮纸裹着,打开来是一捆旧纸条,颜色深浅不一,边缘都脆了。上了年纪的人认出这是欠条,一张一张看下来,全是八路军当年在朱家吃饭、借粮留下的字据,粗略算下来,粮食加起来有七千斤。
![]()
朱海清捧着这些纸条,想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事。那时候政府天天用大喇叭喊,让手里有这类欠条的乡亲去兑换小米,一斤换一斤。可母亲从没提过这些,这些年家里日子过得紧巴,他小时候还饿过肚子,母亲也只是领着他挖野菜、啃榆树皮,从没说过能去换粮食。
在场的乡亲们都红了眼,谁都知道麻利嫂这些年有多难,丈夫没了名分,她一个女人家干不了重活,是村里最穷的户,可她把这些能换活命粮的条子藏了一辈子。朱海清记着母亲临终前没提一个字,只当她不想让自己找组织,默默把纸条放回木匣,先顾着把母亲的后事办完。
这些借条的由来,要往回数四十多年。那时候日军占了承德,朱殿昆偷偷给游击队送情报,被鬼子发现打死在山边。八路军游击队的人觉得对不住朱家,要接母子俩去驻地,张翠屏没去,留在村里帮着做事。
她手脚麻利,又热心,谁家有难处都肯帮,“麻利嫂” 的名号就这么传下来了。1943 年腊月最寒的时候,李运昌带着冀东军分区的队伍在这一带活动,打鬼子缺粮,战士们饿得扛不动枪。
张翠屏挺着孕肚,挨家挨户动员乡亲凑粮,自己家的存粮先全拿出来,又跑遍周边村落,把筹到的高粱、玉米一趟趟往部队送。雪齐腰深,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好几次摔在雪地里,爬起来拍掉雪继续走。
![]()
部队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战士们不肯白要粮食。张翠屏劝他们,你们饿着肚子怎么打鬼子,这些都是乡亲们的心意。最后部队只好收下,由李运昌带头写借条,每张都写上数量和日期,说等山河光复了一定还。
后来部队转战,和张翠屏断了联系。她生下儿子那天,正好是带着部队从黑熊岭突围之后,李运昌给孩子取了小名 “冰儿”,说生在滴水成冰的绝地,要记住这份艰难。
张翠屏把借条和交通图仔细收在木匣里,一藏就是四十年。她从没找过政府,就连有人问起丈夫的事,也只是说牺牲了,没提过烈士名分。朱海清长大后问过母亲,为什么不去兑粮食,她只说那些是给八路军救命的,不是账。
1988 年春天,村里来了位拄拐杖的老人,一进门就问朱海清是不是小名叫冰儿。老人是李运昌,找了张翠屏四十四年,直到听说她去世的消息,立刻赶了过来。
李运昌看着木匣里的借条,一张一张核对,确认都是当年的真迹。他红着眼眶说,当年要是没有张翠屏筹的粮食,部队说不定就垮了,她带着身孕给队伍指突围的路,那是救了三百多个战士的命。
![]()
县里很快派人来调查,核实了所有情况,知道张翠屏一辈子默默奉献,从没向组织提过要求。高层得知这事,专门批示要追授她荣誉,认定她为 “爱国模范”。
政府提出按当时的粮价给朱海清补偿二十三万,他摆手拒绝了,说母亲留着这些纸条不是为了钱。后来县里在张翠屏的坟前开了追认大会,发了荣誉证书,乡亲们都来参加,有人忍不住哭了。
那些借条现在存放在县博物馆的玻璃柜里,成了红色教育材料,高清扫描件在网上也能查到。村里修水泥路的时候,特意绕开了她的坟,多走了三十米。
朱海清后来还住在翻新的土房里,每逢清明去给母亲上坟,会带张当天的报纸,把粮价指给母亲看。村头修了纪念碑,刻着张翠屏的名字和七千斤粮食的数字,老师领着孩子路过,会讲起这位奶奶帮八路军的故事。
李运昌去世前还常跟家人说,欠老百姓的账,再难也得还,张翠屏这样的人,是部队的恩人。那些泛黄的纸条上,模糊的字迹和暗红的指印,记着的不只是粮食,还有当年军民拧成一股绳的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