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江焦山印心石屋碑
被誉为“江南第一碑林”的镇江焦山碑林中,在镶满了历代碑刻的碑廊上,这里收藏了“印心石屋”系列碑刻,有三十余方,如果不是因为战乱的破坏,这里应该有七十二方石刻。
第一方“印心石屋”碑,左下角还镌刻着“臣陶澍谨领恭勒”几个小字,这是道光年间的名臣、曾担任两江总督的陶澍所刻。
这块“印心石屋”碑,扬州也有。
扬州大明寺平远楼前一个安静的院子内,就有“印心石屋”碑,上款为“道光乙未秋日”,下款为“御笔”,字体浑厚刚劲。
![]()
扬州印心石屋碑
南京煦园内也“藏”着一通“印心石屋”碑,和大明寺“印心石屋”碑几乎完全一样。
“印心石屋”碑放置在假山之中,正中为“印心石屋”四字。上下款分别为“道光乙未秋日”和“御书”。碑上镌刻“清虚静泰”、“慎德堂御书宝”、“道光之宝”等几枚印章。
“御书“则显示此碑的书写者是清道光皇帝旻宁。
![]()
南京煦园“印心石屋”碑
苏州“印心石屋” 碑,藏在苏州最老园林沧浪亭中,在看山楼下有一假山石室内的“印心石屋”四字,落款“御笔赐之”,另刻“道光宸翰”、“虚心实行”印章,说明也是道光皇帝写的。
![]()
苏州沧浪亭印心石屋碑
印心石屋,说的是陶澍的故事。
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小淹镇陶家湾人。他出身贫苦,但从小聪明好学。陶家湾在资江北岸,地沃物丰。资江中有一块长宽各约两丈,凸出江面约两丈许的方石,陶澍称其为“印心石”,常躺在印心石上读书,他还将自己的书斋起名为“印心石屋”。
![]()
陶澍故里
以印心石为中心,两岸塔、庵、潭、崖隔江相望,景色秀美怡人。据考证,“印心”出自《景德传灯录》中的“衣以表信,法乃印心”,有“心心相印”之意,后来陶澍在自己宦海生涯中,总忘不了家乡的“印心石”。
陶澍二十三岁乡试中举,二十五岁时中进士,二十八岁时授翰林编修,此后历任国史馆纂修、四川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陕西道监察御史、川东兵备道、山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安徽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
道光十年(1830),陶澍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前后长达十年,并最终卒于任上。
![]()
陶澍
陶澍在两江总督任上改良漕政、兴修水利、赈济灾荒、整肃吏治、禁绝鸦片。他整顿了两淮盐政,主持修复了海州云台山海曙楼、苏州宝带桥、江宁(南京)北极阁等名迹,疏浚整治了吴淞江、练湖、孟渎、操港、浏河、白茆河等水利工程。
![]()
清两江总督署
道光六年、十一年、十三年,江苏发生水灾,哀鸿遍野,灾民流离失所,陶澍积极和林则徐、梁章钜等江苏官员通力合作,主持赈务,救济灾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当时刚刚出现的鸦片问题,身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并没有忽视,而是积极主张禁绝鸦片,打击走私贩运鸦片,并加强海防。
陶澍才德兼备,清正廉洁、勇于任事,得到了道光皇帝的信任。
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陶澍赴北京述职,前后竟然被道光皇帝召见了十四次,“天子嘉其劳,召对十四次,垂问所学及家世甚详”。
在得知陶澍家乡有一方神奇的“印心石”,以及陶澍幼年在“印心石屋”读书的往事后,道光皇帝欣然命笔,为他题写“印心石屋”四个大字。
在当时,这是一种很大的荣耀。
![]()
道光帝旻宁
回到南京后,陶澍将“印心石屋”四字摩刻于家乡御书崖,并在全国各风景名胜地立碑。
江苏省外,长沙岳麓山、江西庐山、武汉琴台、洞庭君山也有“印心石屋碑”。
![]()
岳麓山印心石屋碑
![]()
武汉琴台印心石屋碑
江苏省内,陶澍任职或者游历之处,如南京煦园、镇江焦山、扬州大明寺、常熟兴福寺、苏州沧浪亭、连云港花果山、无锡惠山、徐州云龙山等地均有“印心石屋”碑或者摩崖题刻,形成一道有趣的文化风景。
![]()
常熟兴福寺印心石屋碑
![]()
连云港云台山“印心石屋”摩崖
![]()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