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俄乌战争的枪声或许会停,但另一些警报才刚刚拉响。
人们以为最大的威胁是坦克和大炮,却发现最致命的伤口来自内部,波兰因难民问题分裂,格鲁吉亚为历史方向内耗,堡垒正从内部裂开。
如果俄乌战争结束,最有可能灭亡的或是这五个国家。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作者-水
停火后的“慢爆炸”
2024年,世界银行的报告将摩尔多瓦、格鲁吉亚列为“高脆弱性”国家。
这听起来像个遥远的学术标签,但如果你在华沙郊外,看到老农扬科夫斯基的脸,你就会明白这四个字的分量。
他正看着满载乌克兰谷物的卡车呼啸而过,那扬起的尘土迷住了他的眼,他攥紧了布满老茧的拳头,一言不发。
这场战争,让波兰成了“英雄”,却也成了“冤大头”。本国农产品堆积如山,价格暴跌,农民的愤怒在边境线上燃烧。
![]()
这就是“战后疲劳”的真实写照,一个本该团结的国家,却因为外部压力而出现了裂缝,这绝非个例。
从赫尔松的粮仓到扎波罗热的工厂,乌克兰的经济命脉正在被一点点切断。
更可怕的是,联合国2023年的估算冰冷而残酷,一整年,乌克兰只出生了18万个孩子,却有600万成年人“临时”安家在了欧盟。
人才、兵源、购房者,全没了。重建的资金就算到位,又能砸在谁的身上?一座座空城吗?
![]()
这就是现代国家最可怕的死亡方式,它不是轰然倒塌,而是“逐格消失”。
边境线还在,关税却没了;旗帜还在,军队却没了;政府还在,主权却没了。
俄乌战争的停火,对某些国家来说,不是和平的序曲,而是一场慢爆炸的开始。
为何大国总在内部找到突破口?
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的风暴,有的船能安然无恙,有的却断成两截?
答案不在于风有多大,而在于船本身的结构。
![]()
一个国家的“结构”,就是它的“国家韧性”。
这听起来很专业,说白了就是一个国家能不能在风暴中不散架的能力。
它由三根支柱撑着,第一根,是经济的“身体”。
白俄罗斯就是典型,它像个靠输血为生的病人,俄罗斯提供七成以上的原油和天然气,一旦这根输液管被拔掉,GDP立刻失血6%到8%,经济崩溃就在眼前。
![]()
第二根,是共识的“灵魂”。
一个国家里,如果一部分人想着向东看,另一部分人想着向西走,结果这个国家只能在原地打转,像个迷了路的陀螺。
摩尔多瓦就是这样,在基希讷乌,亲俄派和亲欧派的拉锯,让这个国家寸步难行。
第三根,是制度的“免疫系统”。一个好的制度,能在压力下自我修复,吸纳社会的不满,而不是激化矛盾。
![]()
芬兰的转向就值得深思,它从“中立”到“加入北约”,看似赢得了安全,却也让自己从“缓冲带”变成了“前沿阵地”。
这个巨大的转变,国内是否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这制度的韧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三根支柱,一根断房子就歪,两根断了房子就倒;三根都断了,剩下的就只有一堆瓦砾。
![]()
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位研究员说得一针见血:“21世纪的国家失败,很少源于军事入侵,更多是内部‘社会契约’的瓦解。”
当精英无法提供可共享的未来愿景时,国家就开始“逐格消失”。
一个家庭的分裂,就是一个国家的缩影。
在第比利斯的旧公寓里,78岁的瓦诺抚摸着一张泛黄的苏联时期全家福,照片上他英姿勃发,而如今,他的孙子为了去不去莫斯科上大学和他吵得不可开交。
![]()
“我们到底是谁?”这个问句,压得他喘不过气。
两个东欧,两种命运
把视线从格鲁吉亚的悲伤中移开,向北望去,爱沙尼亚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
它和格鲁吉亚,同样是从苏联的躯壳里诞生,同样面对一个强大的邻居。
但同样的起点,为何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终点?
![]()
关键在于,爱沙尼亚做对了一件事,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新的国家叙事。
它没有沉溺于历史的创伤,而是提出了一个超越民族主义的“数字公民”概念,向全世界发出邀请。
你无需是爱沙尼亚人,只要认同它的数字化和开放价值观,就可以成为它的一分子。这是一个天才的设计!
它把“我们是谁”这个问题,从一个排他的、撕裂的话题,变成了一个包容的、有吸引力的话题。
![]()
社会凝聚力因此大大增强,在波罗的海三国中高居榜首。这就是叙事的力量!
一个能凝聚人心的故事,比十几个师的军队更有保卫国家的力量。
反观格鲁吉亚,它的历史创伤从未愈合。
2008年与俄罗斯的冲突,让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两个地区事实独立,成了永远流血的伤口。
![]()
政府在对俄态度上表现得格外谨慎,既不愿得罪俄罗斯,也不敢彻底倒向西方。
国内反对派则频频走上街头,指责政府“软弱无力”。街头政治成了常态,社会矛盾积压严重。
一个在领土问题上都无法达成共识的国家,又怎能构建稳固的国家认同与统一意志?
它的命运,就像一艘船底有个破洞的船,无论怎么划,最终都会沉没。
![]()
重建我们想象的共同体
那么,出路在哪里?难道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国家“逐格消失”吗?
不,绝望不是答案,行动才是。
路径,其实就藏在“国家韧性”那三根支柱里。第一条路,重建经济的“身体”。不能再依赖单一产业或外部输血,必须找到新的、自主的“经济抓手”。
白俄罗斯最现实的选择,就是把它的铁路网升级成欧盟标准,把自己变成连接东西方的物流大通道,用自己的地理位置来赚钱。
![]()
第二条路,重塑共识的“灵魂”,这是最难也最关键的一步。
精英阶层必须超越党派私利,构建一个能团结绝大多数人的国家未来叙事。
这个叙事,不是关于“向东还是向西”,而是关于“我们共同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它需要对话,需要妥协,需要智慧。
![]()
第三条路,修复制度的“免疫系统”。
要让制度变得更有弹性,能够吸纳社会压力,而不是激化矛盾。
这需要政治勇气,也需要改革的智慧。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发出警告,东欧地区的“社会撕裂”若持续加剧,将导致未来十年该区域GDP增长潜力平均降低1.5个百分点。
![]()
这已经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的危机。
说到底,国家是个活物。它的根基,不在于地图上的边界,而在于人心中的认同。
共同体不是写在纸上的宪法,而是母亲哼唱的摇篮曲,是节日里共同的食物,是危难时伸出的那只手。
未来的世界,谁能弥合内部分歧,重建共识,谁就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这,才是未来十年的真正战场。
![]()
结语
国家的存亡,最终不在于地图上的边界,而在于人心中的认同。
未来的世界,谁能弥合内部分歧,重建共识,谁就能在风暴中站稳脚跟。
那么,我们所在的集体,是否也存在着那些不易察觉的“裂缝”?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