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这位科学巨匠的一生,不仅是在物理学领域探索的一生,也是一段跨越地理与文化边界,最终回归精神家园的旅程。
1964年3月23日,杨振宁加入美国国籍。他在多年后回忆:“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这个决定背后,是那个时代华人科学家面临的共同困境。
![]()
01 艰难抉择:时代洪流下的个人命运
杨振宁曾解释当年加入美国国籍的复杂背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总统下令禁止中国理工科博士回国,这道禁令阻断了许多华人学者的归途。
在那个特殊年代,旅行成为一大难题。杨振宁坦言:“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学术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当时中华民国的护照,非常麻烦。”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这个道理杨振宁比谁都明白。他曾说:“放弃中国国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句话背后,是他对故土深深的眷恋。
更让他内心煎熬的是父亲的感受。他在1983年的一本书中提及:“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这份愧疚,成为他心中难以释怀的结。
![]()
02 桥梁使命:跨越太平洋的文化使者
身处异国他乡,杨振宁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文化根基。在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他自豪地说:“我为我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
他将自己定位为中美之间的桥梁。凭借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在世界各国讲学访问,介绍中国情况。在其影响下,许多美籍华人学者也纷纷回到中国。
1998年,杨振宁受聘清华大学教授,此后每年几乎有一半时间在校指导学生。耄耋之年的他,依然坚持为本科生授课,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新一代中国青年。
他曾欣慰地说:“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
03 叶落归根:九旬老人的身份回归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那一年,他93岁。这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正如他所说:“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
关于回归的感受,他引用了挚友熊秉明的话:“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杨振宁回应道:“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2017年,杨振宁正式恢复中国国籍,完成了从“外籍院士”到“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转变。对他而言,这不仅是身份的回归,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归根。
曾将杨振宁与姚期智吸引回国的,不只是情怀。中科院为他们特别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展现了国家对顶尖人才的尊重与诚意。
04 共同途:与邓稼先的隔空对话
杨振宁与童年好友邓稼先的人生轨迹,恰似海外华人科学家的两种选择。
邓稼先毅然回国,成为“两弹一星”元勋;杨振宁留在国际学术界,通过另一种方式报效祖国。
2021年,在百岁寿辰上,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讲话,隔空回应邓稼先生前的期望。
他动情地说:“稼先,我懂你的‘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有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合了你这个‘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会满意。”
![]()
05 精神遗产:超越科学的文化回归
在杨振宁自己看来,他一生最大的贡献,并非诺奖荣誉,而是 “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不如别人的心理”。
2022年3月,杨振宁当选“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辞写道:“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 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
他的回归,激励了更多海外人才回国效力。正如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磊所言:“杨、姚之举对高层次人才的回归起到鼓励和示范作用,是一种爱国情怀的体现,也是国家重视人才、重视科技创新的结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