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18 日中午,享誉全球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在北京走完了一生,享年 103 岁。消息一出来,全世界都在哀悼。而与此同时,人们又一次想起那段又传奇又遗憾的往事 —— 他和另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经的好兄弟李政道之间,长达五十年的决裂。
上世纪 40 年代,李政道和杨振宁都出自西南联大,一个是物理界的天才,一个是数学领域的奇才。1946 年,两人先后去美国深造,在芝加哥大学第一次见了面。他们兴趣相投,聊得特别投机,很快就成了好哥们,更是大家眼里让人羡慕的 “黄金搭档”。
![]()
1951 年,他们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一起搞研究。研究院的草地上,经常能看到两人并肩散步的身影,还时不时为了物理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连院长奥本海默都夸他们是 “最让人看着舒服的风景”。
他们合作搞出来的成果,惊艳了整个世界 ——1957 年,靠着 “宇称不守恒” 理论,两人一起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那一年,他们是全世界都关注的 “中国双子星”,风光无限。
可就在最风光的时候,矛盾的种子也悄悄发了芽。最初引发矛盾的,居然是论文署名的先后顺序。按国际上的规矩,合作论文署名一般按字母顺序排,按理说应该是 “李政道 — 杨振宁”。可杨振宁提出来,想让自己排在前面,理由是他比李政道大四岁。
李政道虽然觉得意外,但还是勉强同意了。可这事在他心里留下了疙瘩。后来,在另一篇论文里,李政道坚持要按字母顺序来,杨振宁虽然也同意了,但心里也有了不满。从这以后,两人第一次闹了分手,不合作了。
![]()
1956 年,两人又重新一起搞研究,没日没夜地琢磨 β 衰变,最后终于提出了震惊世界的 “宇称不守恒” 理论。可到底谁是最先想出这个理论的人?多年后,这成了两人心里解不开的结。李政道说,是他在咖啡馆里突然想到了这个突破性的点子;杨振宁却坚持,是他先琢磨出关键的理论转折。
两人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1957 年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时候,一件 “小事” 又让矛盾加深了。杨振宁想按年龄大小,自己先上台领奖;他夫人杜致礼也希望在宴会上走在前面。李政道虽然觉得这样不合适,但碍于场合,只能让了步。从这以后,两人的关系彻底裂开了,再也回不到从前。
1962 年,《纽约客》杂志登了一篇回顾他们发现 “宇称不守恒” 理论的文章。杨振宁提出修改意见,要求把文章里的 “李和杨” 改成 “杨和李”,还想在注释里说明为啥这么排序。李政道特别生气,觉得这太荒唐了 —— 为了名字的顺序这么斤斤计较。他当场就说,以后不用再合作了。杨振宁激动得掉了眼泪,可也没法挽回。从这以后,两个天才就成了陌生人,再也不往来。
多年后,杨振宁坦言:“我和李政道友情断了,这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他还引用苏东坡的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可惜啊,他和李政道再也没能像从前那样。李政道则在 2003 年公开写过:“我和杨振宁闹分裂,是中华民族的悲剧,可这事没法回避。”
![]()
有人说,他们之间的恩怨,是科学史上最难解开的谜;也有人说,这是两个天才 “太像了” 才导致的悲剧 —— 一样聪明,一样固执,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像李政道曾打过的比方:“两个孩子在沙滩上朝着闪光的宝藏跑,一个说‘是我先看见的’,另一个说‘是我打开的门’。
他们最后找到了金色的帝国,可再也回不到当初一起并肩奔跑的时候了。” 这话,或许就是李杨之争最让人感慨的注解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