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是否正在经历?
孩子早上赖在床上不肯起,催他上学就摔枕头:“我不去上学!”;
放学回家把书包扔在门口,钻进房间就锁门,作业一笔不动,手机却玩到半夜;
你好不容易劝他去了学校,没过几天老师就打电话:
“孩子怎么又没来上课?”
直到班主任找你谈:
“孩子状态太差,建议先休学调整”,你拿着休学申请单,手都在抖。
你明明把最好的都给了他:
挤破头送他去重点中学,报最贵的补习班,自己省吃俭用却从不让他受委屈。
怎么就养出了一个 “厌学逃学” 的孩子?
你夜里翻来覆去想:“我掏心掏肺对他,怎么他就不肯好好上学?”
其实,孩子的叛逆厌学、甚至休学,从不是 “突然变坏”。
而是我们没读懂他 “拒绝上学” 背后,那些没说出口的需求。
01
你的 “下行爱”,成了他的 “学习枷锁”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 “下行爱”:
从他出生起,我们就想把最好的都给他,连学习都要 “替他安排好”。
每天盯着写作业,周末排满补习班,考差了就急着找原因、定目标。
我们以为这是 “为他好”,却忘了孩子的 “上行爱” 里,更需要 “被信任、被尊重”。
有个孩子初一就休学了。
原来他妈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就是查作业,错一道题就罚抄 10 遍,周末更是从早 8 点补到晚上 6 点。
直到有次孩子考了 70 分,他妈当着亲戚的面骂他 “没出息”。
孩子当天就收拾书包说 “我不上学了”。
后来孩子说:“我看到课本就怕,我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我妈 —— 她满意了,我才不算‘没用’。”
当我们把 “上学” 变成 “满足父母期待” 的任务,孩子只会用 “厌学” 反抗:
反正我再努力也达不到你的要求,不如干脆放弃。
02
你只看 “成绩”,却没看见他的 “委屈”
我们这代人大多在 “匮乏” 里长大,总觉得 “好好上学才有出路”,所以把 “成绩” 当成孩子的 “唯一标尺”。
却忘了现在的孩子,活在 “压力过载” 的时代:
作业写到半夜、同学间的竞争、老师的期待,早已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我曾遇到一个 14 岁的女孩,休学后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门。
她说:
“我妈总说‘你只要把成绩搞好,别的都不用管’。
可上次我被同学孤立,跟她哭,她却说‘别人为什么不孤立别人?还不是因为你成绩不够好’。
从那以后,我就不想去学校了。在学校受了委屈,回家也没人懂我。”
孩子厌学的不是 “学习”,而是 “没人理解的孤独”:
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心里的委屈,你没问过。
他想喘口气的需求,你没看见。
只盯着 “为什么不上学”,却不关心 “上学让他有多痛苦”,孩子只会越逃越远。
03
你的 “自我牺牲”,让他不敢 “学不好”
“我这辈子就为你活了”
“我辞掉工作陪你,你还不好好上学?”
很多父母总把 “牺牲” 挂在嘴边,以为这样能让孩子 “懂感恩、好好学”。
却不知这种 “沉重的爱”,只会让孩子用 “厌学” 逃避。
有位爸爸为了陪厌学的儿子复学,特意申请了调岗。
每天接送、陪写作业,可儿子反而更抵触,甚至故意迟到早退。
有次父子吵架,儿子喊:
“你别对我这么好!我要是再学不好,我就是罪人!”
孩子比我们想象中敏感:
他知道你为他放弃了工作,知道你省吃俭用供他读书,所以他怕 “学不好会让你失望”。
这种 “愧疚感”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 “厌学”。
与其努力后还是让你失望,不如干脆 “躺平”。
至少这样,我不用背负 “对不起你” 的压力。
04
你说 “爱他”,却用错了 “方法”
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说 “爱的五种语言”,可很多父母在孩子厌学时,连 “沟通” 都没对上过:
你以为 “送他去补习班” 是爱,他却需要 你说一句‘辛苦了’;
你以为 “没收手机逼他学习” 是爱,他却渴望你能听他说一次‘上学好难’。
有个妈妈,为了让休学的儿子返校,买了最新的学习机、请了名师一对一,可儿子连看都不看。
直到有次妈妈生病,儿子主动煮了碗粥,妈妈哭着说 “谢谢你,妈妈以前总逼你,没问过你累不累”。
那天晚上,儿子第一次主动说 “妈,我下周想试试去学校”。
不是孩子 “不懂事”,是你用 “自己的方式” 爱他,却没问过他 “想要什么”。
对厌学的孩子来说,“我知道你很难” 比 “你要加油” 更有用;
“我陪你一起面对” 比 “你必须返校” 更温暖。
![]()
想让孩子返校,别逼他 “上学”,先做这 4 件事
当孩子用 “休学” 拒绝沟通时,与其焦虑 “怎么让他返校”,不如先调整自己。
亲子关系顺了,孩子才会愿意打开心门,慢慢找回上学的勇气。
1.先 “放下期待”:他愿意 “好好吃饭”,就是进步
很多父母在孩子休学时,总盯着 “什么时候返校”“落下的课怎么办”,越急越乱。
其实此时最该做的,是 “降低期待”:
别把 “返校” 当成唯一目标,先让孩子 “找回生活的节奏”。
朋友老周的儿子休学后,老周没逼他学习,反而每天早上喊他一起买菜,晚上陪他打会儿篮球。刚开始儿子还抵触,后来慢慢愿意跟他聊学校的事了。
三个月后,儿子主动说 “爸,我想找个家教补补数学,我怕下学期跟不上”。
老周说:“我后来想通了,孩子休学不是‘放弃’,是‘需要喘口气’。我不再逼他‘必须上学’,反而他自己愿意动了。
毕竟,一个能好好吃饭、好好聊天的孩子,才有力气面对学习的难。”
对厌学的孩子,别用 “成绩” 衡量他的价值:
他今天愿意走出房间,是进步;他愿意跟你说一句话,是进步;
他偶尔翻一页课本,更是进步。慢慢来,比 “急着让他返校” 更重要。
2. 好好说话:把 “指责” 换成 “看见”
“你怎么又在玩手机?”
“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就这么回报我?”
这些话只会把孩子推得更远。对叛逆厌学的孩子,沟通要先 “看见他的感受”,再 “说出你的担心”。
把 “你怎么不去上学?” 换成 “你今天没去学校,是不是觉得上学很累?”;
把 “你就知道玩,一点都不着急” 换成 “妈妈看到你每天待在房间,有点担心你的状态,你要是有难处,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
把 “我都是为了你好” 换成 “我有个想法,比如我们先从每天看半小时书开始,你觉得怎么样?”
去年我邻居家的孩子,休学半年后返校,就是因为妈妈改了说话方式:
以前孩子说 “上学没意思”,妈妈会骂他 “不懂事”;
后来妈妈说 “妈妈小时候也有不想上学的时候,觉得坐在教室里好无聊,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就是这句 “我懂你”,让孩子愿意跟妈妈聊学校的事,慢慢找回了返校的勇气。
3. 别围着孩子转:你活得精彩,他才敢 “做自己”
很多父母在孩子厌学时,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辞掉工作、推掉社交,每天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
可你越 “围着他转”,他越觉得 “我的休学,毁了你的生活”,反而更不敢面对。
不如把注意力拉回自己身上:
报个兴趣班,跟朋友约着出去玩,甚至重新投入工作。
当你有自己的生活,孩子会觉得 “原来我的休学,没有让妈妈变成‘不快乐’的人”。
他的愧疚感会减少,也会更愿意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认识一位妈妈,孩子休学后她没有 “放弃自己”,反而重拾了年轻时的爱好:学插花。
每天下午她都会去花店上课,回家后还会跟孩子分享 “今天插了一束向日葵,你看像不像你小时候画的画?”
慢慢的,孩子会主动凑过来问 “这个花怎么插呀”,后来甚至说 “妈,下次你去上课,我能不能跟你一起去?”
当你活得有力量,孩子也会被你的 “生命力” 感染:
原来生活不止 “上学”,还有很多有趣的事 —— 那我或许也可以试试,重新回到学校。
孩子叛逆厌学,不是‘对抗父母’,而是‘求救’。
他在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他撑不住了,需要你拉他一把。
我们抚养孩子,从不是为了 “让他按我们的路线走”,而是为了让他 “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生”。
他可能会暂时停下脚步,可能会走些弯路。
但只要我们不逼他、不骂他。
站在他身边说 “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他终会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就像风筝,偶尔会因为风大而坠落,但只要握着线的人不慌、不扯,轻轻拉一把,它终会重新飞向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