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技工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核心培养基地,培养模式的科学性直接决定人才供给质量。2022 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成立首批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教学指导委员会,并印发《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方案》等文件,为技工教育突破传统培养框架、创新育人路径提供了政策依据与技术指导。
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导向,通过深度融合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实现 “学中做、做中学” 的育人目标,既为技工院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内涵升级搭建了理想框架,也为提升消防行业人才供给质量与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一方面,随着 2025 年消防设施操作员实操考核全面转向线下实景操作,考核难度显著提升,对实践经验的要求大幅提高;而工学一体化模式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开展训练,能帮助学生从容应对考核重点,有效提升消防设施操作员技能证书的通过率。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对消防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且对人才专业素养的标准日趋严格;工学一体化模式依托 “工作 - 学习” 深度融合的机制,结合校企合作等实践载体,可针对性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全面提升其综合职业素养,为消防企业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精准匹配行业发展需求。
二、工学一体化模式下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的问题
依托工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消防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与实践成效,但从行业需求适配性、教学实施有效性等维度来看,仍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度不足
技工院校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阵地,其人才培养定位的科学性、前瞻性直接影响消防行业人才供给的质量与创新潜力。在工学一体化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紧密对接消防行业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当前,消防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虽明确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的定位,但在对接行业细分领域需求(如消防设施维护、火灾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方面仍存在差距,职业方向划分不够细化;同时,部分课程体系构建沿用传统课程框架,仅进行简单整合与调整,导致课程内容存在重复交叉现象 —— 这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认知模糊,最终削弱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
2.2 实训室建设可操作性不足
实训教学是技工院校的核心优势,更是实现 “技能 - 岗位” 精准对接的关键载体。然而,当前消防实训设备普遍存在 “整体化程度高” 的问题:简单操作(如单个设施启停)即会触发设备整体联动,难以开展可重复、针对性的教学实操训练 —— 这既限制了教学实施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频繁的联动启动还易造成设备损耗,增加实训场地的维护成本。此外,多数消防实训设备采用整体封装设计,学生无法接触设备内部组件,难以通过实操分析故障成因、排查问题,最终形成 “仅会基础按钮操作,不懂故障溯源与维修” 的能力短板,与岗位对 “懂操作、能排查、会维护” 的技能要求脱节。
2.3 教材内容与技工教育定位适配性不足
教材体系支撑不足是当前技工院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市面上主流的消防工程类教材普遍包含较多高等理论内容(如喷淋管网水力计算、燃烧反应化学方程式推导等),与技工院校 “以技能培养为核心” 的培养目标匹配度较低 —— 此类理论内容超出技工院校学生的认知层次与岗位实际需求,既忽视了技工类学生 “实践导向” 的学习特点,也偏离了岗位对 “实操能力优先” 的核心要求,易导致学生出现 “理论理解难、知识掌握难、技能应用难” 的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技工教育 “技能为王” 的特色优势。
2.4 数字化资源库质量与实用性不足
数字化资源库是基于传统教学大纲、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整合图文、影像、音频等资源形成的公共教学载体,兼具互联网化、数字化、开放式、自主化特征,是支撑现代化技工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技工院校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数字化资源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资源数量有限,针对性覆盖专业核心课程的数字化资源不足;二是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针对消防设施操作员考证的数字化资源 —— 不仅内容规范性、实用性差异较大,还与各地鉴定站主流设备品牌(如火灾报警控制器、自动喷淋系统等)的型号、操作逻辑对应度不高,真正贴合考证学习需求、能直接用于教学实践的优质资源较少。这既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体验,还可能因 “资源 - 考核” 适配性不足降低学习效率,无法有效支撑考证训练。
三、一体化模式下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改造升级策略
3.1 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为适应技工教育特点,深化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是培养符合消防行业需求人才的关键路径。课程体系应紧密对接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实际需要,将真实工作流程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学生可在高度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开展学习,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之间的无缝衔接。此外,学校应加强行业调研,持续跟踪消防行业发展动态与趋势,及时优化和调整课程设置,确保人才培养的前瞻性与适应性。
3.2 推进实训室模块化改造
实训教学是技工教育的特色所在,实训室作为衔接专业理论与实操技能的桥梁,其标准化与模块化建设对学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未来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消防专业中级工的培养,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消防设施监控能力,并掌握基本的操作与保养技能。为配合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职业技能鉴定要求,学校对实训室进行了系统规划与改造,划分出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防排烟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及其他消防设施四个功能区,支持系统整体联动,满足日常实训与考证需要。
对于高级工培养,则更注重学生对消防设施系统的全面掌握,要求不仅能进行整体操作,还能深入拆解与分析内部组件。为此,学校对实训室进行了全面升级,配备多样化、可拆解的教学设备。例如: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区:配备多品牌移动式主机、模块、声光警报器、火灾显示盘、探测器及接地电阻测试仪、声级计等检测工具;
防排烟系统区:设有小型防排烟系统、风机、排烟口、防火阀、风速仪等;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区:配置湿式、干式、预作用、雨淋报警阀组,多种喷头及配套工具,以及末端试水装置、流量测试仪、水泵接合器等;
其他消防设施区:包括门磁开关、电动闭门器、防火门监控器、防火卷帘控制器与升降机等。
改造后的实训室既可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进行综合演练,也支持组件级拆装训练,实现了功能分区协同与灵活教学,突破了过去“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操作限制,构建起全方位的实践教学硬件体系。
![]()
![]()
![]()
3.3 开发校本活页式教材
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与消防企业岗位要求,开发适用于消防工程技术专业的校本活页式教材。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梳理现有教材内容,剔除过于复杂、与技工教育目标契合度不高的理论部分,适当降低理论难度。
定期开展校企交流座谈,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分享真实案例,确保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避免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脱节。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认知特点,教材编写应注重通俗性与可视化,多采用案例、图表、流程图等形式替代纯文字叙述。例如,在讲解火灾报警系统操作时,可通过流程图展示操作流程,并辅以实际案例说明关键要点与注意事项,提升学生的理解与接受度[8]。
3.4 整合数字化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系统整合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以往“看不见、摸不着、进不去、难再现”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可视化的视频资源,并以二维码形式嵌入活页教材或在线学习平台,便于学生随时访问学习。
以消防设施操作员(中级)职业技能评价课程为例,围绕其38个鉴定点系统整合配套数字化资源,梳理相关知识点、操作流程与考核重点,确保资源与考证内容高度匹配。
通过调研各地区鉴定站常用消防设备品牌,优先开发与主流品牌对应的数字化资源,减少因设备差异引发的学习障碍。同时,组织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确保资源内容的规范性与统一性,帮助学生建立清晰、正确的操作逻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