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绵秋雨夜,高高烘干塔,机器轰鸣、货车穿梭,一众身影正用坚守与行动,守护着每一粒粮食的归仓之路……
![]()
十月一期间货车排队往朱治全烘干塔中送玉米
2025年9月以来,黄淮海地区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导致农田雨涝积水、农机下地困难,给秋粮适期机收带来不利影响。在这场与罕见恶劣天气的抗争中,烘干塔经营者朱治全日夜坚守,种粮大户王亮亮奋力抢收,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的潘志超、葛晓升等工作人员夜以继日保障支援——共同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粮食保卫战”。
与天争时、地争粮
十月的青岛,秋雨连绵。晚11点,平度市南村镇的一处烘干厂区依然灯火通明。雨丝在灯光下织成一张密密的网,一辆辆满载玉米的货车在泥泞的场地上排成长龙。车灯闪烁,人影晃动,空气里弥漫着湿玉米特有的甜腥气。
![]()
工作中的烘干塔
朱治全站在烘干塔的控制室门口,手里握着一部对讲机,声音已经沙哑,“南边仓库还能再进三车,湿棒先卸,脱粒机不停!”他穿着一件沾满泥点的工装,头发凌乱,眼里布满血丝。
他在这里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月。
“今年这雨,太狠了。”望着窗外漆黑的雨夜,朱治全语气沉重。
“从十一开始,就没停过。地里进不去,机器转不停,人也累垮了。”就在说话间,又一辆拉满玉米的货车轰隆隆驶入厂区。司机跳下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冲着朱治全喊:“朱总,这是王亮亮家最后一批了,地里还有几十亩实在进不去了!”
朱治全点点头,快步走过去,伸手抓起一个玉米棒。棒子湿漉漉的,个别玉米顶尖已有穗腐迹象。他皱了皱眉,“得赶紧处理,防止发芽霉变。”
49岁的王亮亮是平度当地的种粮大户,今年种了680亩玉米。站在地头,他指着满地泥泞的玉米田,语气里满是焦灼和无奈,“你看,这地现在湿度太大,履带车进去都怕出不来。”
种地十几年,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展到如今的近七百亩,王亮亮是当地有名的“种粮能手”。但今年的天气,让他第一次感到无力。“往年这个时候,玉米早就收完卖完了。今年倒好,雨一场接一场,地里根本进不去。”
![]()
太平洋保险公司定损
为了抢收,王亮亮紧急从唐山调来了11台履带式收割机,但即便如此,仍有80多亩玉米地由于湿度太大下不了地,再不收就可能发芽。“真要是发芽了,这样的棒子卖不上价。好的玉米(每斤)一块三,轻微发芽且无霉变的只能卖七八毛,还得赶紧出手。”
王亮亮掰着指头数算,今年光是收割费就涨到了每亩260元,是往年的三倍多。“拖车、挖机、履带车等等全是钱。车一不小心陷在地里,拖一次就是500块。”
雨还在下,王亮亮的眉头越皱越紧,“如果没有朱总这边的烘干塔,我这600多亩玉米,今年就得砸手里。”
不能停
朱治全的烘干基地,位于平度与昌邑交界处。两座25米高的烘干塔矗立在雨幕中,像两座守护粮食的“堡垒”。烘干机的下方是一行红色的大字标语:“保障粮食安全颗粒归仓,夯实农业丰收成果”。
今年47岁的朱治全,从事粮食收储已经20年。2015年,他投资建设了第一座烘干塔,去年更新为两座,日处理湿粮总能力达700吨、出干粮500吨。
![]()
烘干塔照片
“2015年那时候,也是秋雨多,湿粮送不出去,排队等加工的,一等就是两三天,玉米都发芽了。”朱治全回忆道,“幸好我在秋收前就安装了烘干塔,没有受雨季影响。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没有烘干设备,永远被动。”
今年,朱治全在秋收前就收到了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的农业生产天气预报,据此他提前检修了机器,以此应对接连不断的阴雨天。
走到烘干塔下,伴随巨大的机械轰鸣声,一个个湿玉米棒通过输送带被送入塔内,脱粒后的湿玉米再通过提升机送进塔顶,湿玉米粒在塔内烘干后,干燥的玉米粒最后又顺着管道从塔底流出,装车入库。
“今年这雨,湿玉米水分普遍在35到40个点,烘干时间比往年长,机器负荷大,人也累。”朱治全说,这一个月来,他和妻子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
“原来一个班5个人就够了,现在8个人都忙不过来。机器也受不了,输送带都断了两回。”他指着正在检修的设备说,“这都是钱,都是成本,但不能停。”
![]()
现在是“人停机不停”,工人3班倒,烘干机满负荷运转。输送带不停地将湿玉米棒“喂”到烘干塔里,在25米高的塔体内缓慢循环,经过9小时的烘干,水分从40%降至14%左右,当末端输送带将干玉米粒“吐”出,就成了可以放心储存的干粮。
“最累的是清筛子。”一位工人指着烘干塔说,“湿粮黏稠,筛子容易堵,得爬进去清理。里面空间小,温度高,一趟下来浑身湿透。”
朱治全补充说,今年因为湿粮水分大,筛子堵塞频率高,工人劳动强度大增,这活原来是3个人负责,现在5个人都干不迭。“有好几个工人干了一半就跑了,太累。”
除了人力,设备也在超负荷运转。“电力没问题,主要是机器磨损大,燃料成本高。”朱治全算了一笔账:烘干一吨玉米,电费、生物质颗粒燃料、人工加起来,成本在80元左右。“这还没算机器折旧。”
尽管压力巨大,但他没有选择。“你不能停,你一停,农民的粮食就烂了。”
不会输
在王亮亮的记忆中,2015年之前,遇到这种连雨天,农民只能“贱卖”湿粮,或者眼睁睁看着粮食发芽霉变。“那时候种得少,十几亩地,还能自己从地里背出来。现在种600多亩,你怎么背?”
朱治全的烘干塔,就是周边种粮大户的“定心丸”。
“如果没有烘干塔,我们这种大户根本不敢种这么多地。”王亮亮说,自己从2015年开始与朱治全合作,湿玉米直接从地里拉到烘干厂,脱粒、烘干、储存、销售,一条龙服务,“湿粮送来,他按水分定价,我们不用操心储存,也不用担心烂在家里。”
![]()
做烘干工作的工人工作中
经朱治全初步统计,他的烘干塔连续运转一个多月来,已经收储湿粮超过两万吨。“很多农户晚上冒着雨来送粮,下着雨也来,就怕粮食坏在地里。”
打开手机,他展示了一段视频:一辆农用车在雨中驶入厂区,车灯照亮雨丝,司机跳下车,掀开篷布,露出满满一车湿玉米棒。
![]()
朱治全查看玉米情况
“你看,这就是昨天晚上来的。农民不容易,无论干粮湿粮,无论好坏,我们能收就收,价格上尽量别压太低,我少挣点也行。这些天凡是农户送的玉米,我都留下了。不收的话,这些玉米没地方放,存久了就变质了。也算是帮助他们‘虎口夺粮’,就像我烘干塔下写的那几个字——‘保障粮食安全颗粒归仓,夯实农业丰收成果’。”
面对发芽严重的玉米,朱治全也照单全收。“根据玉米的质量,选择对应的商家。轻微发芽且无霉变的,烘干后可以卖给饲料厂或者养殖场,一会儿就有一个饲料厂过来看玉米品质,价格合适就可以交易了。”
尽管困难重重,朱治全对未来的判断依然清晰,“随着农村老龄化加剧,种地的年轻人少了,种地大户会越来越多。他们没有烘干设备,就得靠我们。烘干塔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大。”
站在烘干塔下,朱治全望着细雨霏霏的天空,不服输地说:“玉米烘干储存,质量有保障,只要还有人种地,只要天还会下雨,我这烘干塔就不能停。”
![]()
朱治全查看已烘干的玉米
烘干塔顶的排气口喷出白色的水汽,在空中缓缓升腾,像是对这个秋天最执着的回应。
当然,这背后当地政府的积极行动,也给了朱治全信心。“后面有好事,他们统计了10月12、13、14号这三天的烘干量和烘干塔的数量。”他说,就在几天前,当地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来统计了烘干量。
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装备科副科长葛晓升介绍,“我们今年推出了粮食烘干补助项目,投入206万元,对开展烘干作业的主体进行补贴。同时,我们还将对履带收割机、烘干机等在原有补贴基础上再追加一部分。”
全力保障
“这雨再不停,玉米、花生、大豆就真的要‘烂’在地里了。”潘志超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语气里透着焦虑。她是平度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一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虽是个“90后”,却已在农业战线奋战了6年。
![]()
潘志超进村入户了解农作物生产情况
今年10月,平度市的降雨量创下1951年以来同期最高纪录。秋收,成了一场与天气抢时间的硬仗。
10月9日,假期结束的第一天,潘志超和同事们就进入了“战备状态”。下乡测产、接听农户电话、调度研判农情……她笑着说:“这几天是我来种植业管理科最忙的几天,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节奏最快的几天。”
她时常穿着一双干净的鞋下乡,钻进湿漉漉的玉米地,出来就沾满了泥巴。“一脚下去,泥就能把鞋粘住,不好往外拔。”她说,“我们科里的小姑娘都一样,没人分男女,该下地就得下地。”有一次,她和同事从早上7点出门,一直忙到晚上9点多才回家。“那天正好赶上下雨,但我们定的测产时间没法改。”
![]()
潘志超
“这段时间只要是下乡,从地里出来,第二天衣服就得从头换到尾。”潘志超回忆道。她的手机里,存满了同事们下乡的照片,却很难找到一张自己的正面照。“全是给他们拍的,我自己的很少。”
“节后上班第一天,平度市就开通了‘绿色通道’,资金直接拨到各镇街。”平度市这300万元专项救灾资金,用于农田排涝。潘志超和同事们加班制定资金分配方案,直到晚上10点多把方案发布下去。
这两年,她也养成了一个“职业病”:一看到天气预报,第一反应不是自己该穿什么衣服,而是“地里的庄稼会不会旱了、涝了、冻了”。她说:“这是我们所有农业人的共同习惯。”
![]()
农户卸玉米
与此同时,在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农机装备科的办公室里,葛晓升和同事们也在为同一场“战役”忙碌着。
为了应对土地泥泞、机械难以下田的困境,他们紧急整合了全市的农机资源:发布42台烘干机、71台履带收割机、44台调运无人机的服务信息,包括位置、联系人、电话,“让农户可以直接联系,抢时间、减损失”。
![]()
烘干塔厂区
此外,还设立了5处跨区作业接待站,接待从安徽、河南等地赶来支援的履带收割机。“他们来了,我们得提供信息对接和服务保障。”葛晓升说。
在这场“秋粮抢收战”中,一些平时不常用的技术手段也派上了用场。
“植保无人机加装调运模块后,可以运送玉米,一趟最多能拉140斤左右。”葛晓升说,他们还发布了《开放公共场所晒粮倡议书》,鼓励政府单位、企业开放场地供农民晒粮。
“虽然我们没有强制要求,但好多单位主动提出空出场地来,尽可能多地帮农户解决实际问题。”他说。
尽管市、区以及镇街多方施策,但接到农户打来的电话,仍让潘志超揪心不已。
![]()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技术服务
“他们打电话来,一是问有没有办法把粮食收回来,二是问政府有没有资金帮扶。”她说,“有时候,有种使不上劲的感觉。”
一次下乡,一位老农拉着她的手说:“多亏了政府和你们的帮助,这一年的辛苦不能白费。”那一刻,潘志超更加理解了“粮食安全”这四个字的分量。
![]()
10月14日是难得的晴天,在莱西夏格庄镇的农田中,农户加紧抢收玉米
10月13日下午,久违的阳光终于穿透云层,洒在潘志超的电脑屏幕上。“出太阳啦!”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忍不住欢呼起来。她拿起手机,拍下了这缕阳光,并在当天的日记里许愿:“希望明天依旧阳光灿烂,让老百姓能顺利地把劳动果实收回家。”
![]()
10月14日是难得的晴天,在莱西夏格庄镇的农田中,农户加紧晾晒玉米
在这场与秋雨赛跑的“抢收战”中,有泥泞中的脚步,有深夜加班的灯光,有收割机的轰鸣,有农户焦急的电话,也有阳光终于洒落时的希望。
记者手记>>
致敬!守护“颗粒归仓”的英雄
正在经历的这个2025年秋天,黄淮海地区遭遇罕见的连续阴雨。对农民来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与天气的搏斗。而对王亮亮、朱治全等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来说,这是一场不能输的“粮食保卫战”。
在这场与秋雨的较量中,朱治全与王亮亮代表了中国农业转型中的两个侧面:一个是用机械化、规模化对抗自然风险的种粮大户;一个是用专业化、服务化支撑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主体。
他们或许不曾有豪言壮语,却在每一个雨夜、每一车湿粮、每一度热风中,守护着中国人“颗粒归仓”的古老梦想。
同样,像潘志超、葛晓升这样奋斗在农业保障一线上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在夜以继日,用行动诠释责任,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农业,终究还是靠天吃饭的行业。”潘志超说,“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尽最大努力,把天的‘不利’降到最低,确保辛苦耕耘的粮食安全入仓。”这,也是千千万万基层农业工作者,在这场“防秋汛、保秋收、促秋种”战役中,最真实的写照。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与天时争抢,为希望开路。他们守护的,不仅是地里的庄稼,更是应对风险的能力,是一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坚定承诺。
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粮收获过六成。拼速度、抢进度,颗粒归仓,是对辛勤耕耘的深切致敬,也是对粮食安全的直接贡献。
(半岛全媒体记者 陈亚梅)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