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在圆明园的河道淤泥下,竟藏着震撼世人的秘密!
![]()
1860年,那场噩梦般的大火,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化为焦土。150多年过去了,圆明园仿佛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曾经的伤痛与辉煌。
2014年的秋天,北京圆明园大宫门前的御河正在进行清淤作业。文物研究所的技工王振,像往常一样握着铁锹,在干涸的河床上清理最后一层淤泥。突然,咔的一声,铁锹传来金属相撞的闷响。他心中一动,赶紧俯身扒开腥黑的泥浆,一抹暗金色的光泽从泥里透了出来。就这样,一尊铜象首重见天日。
![]()
这尊象首可不简单!通高37厘米,横宽28厘米,重达14.3公斤。象鼻自然卷曲,耳朵如蒲扇般向外展开,牙尖唇薄,双目圆睁,眉心还有一道0.8厘米宽的嵌银线。特别是象颈断裂处,四个对称的榫孔清晰可见,显然它曾是一件更大器物的一部分。
![]()
后来经检测,象首的铜胎里含有11.2%的锡和3.8%的铅,鎏金层仅0.8微米却均匀致密,泡在水里160年都没失光。金层下还有微量汞元素,原来它采用的是战国时期就出现的高级金汞齐工艺。
为了弄清楚象首的来历,专家们费了不少功夫。排查了谐奇趣、大水法等欧式石龛,也不匹配。直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一张老照片出现,事情才有了转机。照片里远瀛观主殿三层露台上的铜鎏金六牙白象,象首位置是空的,和出土象首比对,尺寸、榫孔、鎏金工艺全对上了。
从2013年到2023年,圆明园研究院开展数字考古计划,累计发掘出五万两千件文物碎片。和象首同层出土的还有粉彩杏林春燕瓷砖、鎏金铜门钉、广彩洋莲盘底等,给圆明园内部陈设考证提供了标准器。
![]()
2017年10月,这尊象首在圆明园遗址博物馆首次公开展出。开展前一天,工作人员将它放进恒温20℃、湿度45%的展柜,只留一束柔光照着。第二天,排队观众绕到了福海码头,一天预约量突破四万三千人。
这尊象首,从乾隆年间宫廷匠作的金炉里诞生,在1860年的烈焰中坠落御河,又在2014年重见天日。它不只是一件文物,更是情感的寄托,连接着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记忆。它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的过去,也让我们懂得,文物承载着历史,保护文物就是守护我们的根。让我们珍视每一件文物,铭记历史,不让悲剧重演!#圆明园##文物##雕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