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山寺有感 其一
结茅自在苍崖隙,雾煮峰青又一春。
竹叶烹茶清客梦,藤花落盏慰凡身。
扪萝径仄樵归晚,倚杖山空鸟近亲。
忽听疏钟穿岫出,遥天洗尽古今人。
诗人以"结茅"起笔,将自身置于苍崖隙缝的草庐之中,一个"自在"便奠定了全诗疏朗的基调。而"雾煮峰青"四字尤妙,雾气氤氲如大锅煮水,将山峰的青翠蒸腾出流动的生机,"又一春"的递进更暗喻着在永恒自然中,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崭新的开始。
颔联转入山居日常的细腻刻画。"竹叶烹茶"与"藤花落盏"两个意象,将粗粝的山野生活点染出诗意的光泽。竹叶的清苦与藤花的柔美,在茶烟盏影里调和成生命的况味——既以清冽涤荡尘客之梦,又以烂漫抚慰凡俗之身。这种物我交融的描写,恰似王维"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禅意,却又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热。
颈联空间由室内转向山径。"扪萝径仄"的险仄与"樵归晚"的悠然形成张力,藤蔓缠绕的小路愈显逼仄,反而衬托出归樵身影的从容;"倚杖山空"的孤寂因"鸟近亲"的灵动而消解,当飞鸟主动亲近拄杖的老人,人便不再是自然的闯入者,而是天地间的平等对话者。这种动静相生的笔法,令人想起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空灵,却更添几分日常生活的亲切。
![]()
尾联"疏钟穿岫"的听觉意象骤然打破静谧,却非惊扰而是升华。那穿越层峦的钟声,既是实写山寺暮鼓,更是象征着穿透时空的精神力量。"遥天洗尽古今人"的结句尤为壮阔,将个体的山寺之思扩展为对人类普遍境遇的观照——在永恒的自然面前,古往今来所有辗转红尘的灵魂,都在这穿云破雾的钟声里得到淘洗与超脱。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苍崖草庐是留白的主体,雾绕青峰是氤氲的背景,茶烟藤花是细腻的晕染,樵径飞鸟是灵动的点缀,而那穿岫的钟声,则是点醒全篇的神来之笔。诗人以山寺为镜,照见现代人向往却不可得的三种境界:与自然同居的生态智慧,于简朴中见丰盈的生活哲学,以及超越时空的生命体悟。当都市人在钢筋森林里追逐"诗与远方"时,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桃源不在远,而在能否以自在之心,在寻常处见天地。
![]()
七律·圭峰山宿 其二
孤筇踏破翠微处,万壑风来松柏春。
井冽尚留唐代月,云深犹是晋时身。
烹鲜自笑獭僧拙,煨芋偏怜山鬼亲。
莫问蓬莱清浅事,苔阶卧看劫余尘。
"孤筇踏破翠微处"起笔不凡,竹杖(孤筇)叩击山径的声响仿佛仍在耳畔,"踏破"二字带着动态的力度,将诗人独行于苍翠山林(翠微)的身影刻画得极有生气。而"万壑风来松柏春"随即展开宏阔画卷,山谷间的松涛柏浪裹挟着春风扑面而来,一个"春"字点睛,暗示着这座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存在,更是永恒生机的象征。
颔联陡然转入历史的纵深。"井冽尚留唐代月",一口古井中倒映的月光,竟被想象为穿越了唐代的时光;"云深犹是晋时身",山岚深处隐现的身影,仿佛仍是魏晋时期的隐士。井水与云雾本是寻常物象,但"唐代月""晋时身"的联想,让它们成为承载历史记忆的容器。这种时空叠印的手法,既似李商隐"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朦胧,又带着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在古今对话中消解了时间的界限。
![]()
颈联转入山居生活的趣味特写。"烹鲜自笑獭僧拙",诗人自嘲像水獭捕鱼般笨拙地烹煮鲜味,将僧人的厨艺调侃得憨态可掬;"煨芋偏怜山鬼亲",烤芋头的香气竟引来了山鬼亲近,把荒野晚餐描绘得童趣盎然。"獭僧""山鬼"的想象奇特而不荒诞,既延续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谐趣,又带着《聊斋》般的山野灵气,在烟火气中透出超然的亲切。
尾联收束于哲思的澄明。"莫问蓬莱清浅事",以"蓬莱清浅"(典出《神仙传》沧海桑田的传说)暗喻世俗对长生或仙境的执念;"苔阶卧看劫余尘"则将视角拉回眼前——诗人卧于长满青苔的石阶,静静凝视着历经劫难仍存在的尘埃。这"劫余尘"三字极重:它既是佛教"劫波"概念中对无常的参悟,也是对眼前苔痕、石阶、山风等永恒之物的凝视。当诗人卧看这些穿越无数劫难依然存在的细微事物时,便在刹那间触摸到了比蓬莱仙境更真实的永恒。
全诗如一幅水墨长卷:孤筇行迹是墨线勾勒的主体,万壑松风是泼墨渲染的背景,唐代古井与晋时云雾是晕染的历史底色,烹鲜煨芋的生活细节是灵动的题跋,而苔阶卧看的剪影,则是整幅画作最富禅意的留白。诗人以圭峰山为镜,照见了超越时空的生命真谛——真正的永恒不在蓬莱仙岛,而在一口古井的月光里,在一阶苔痕的呼吸里,在卧看劫尘时那颗与天地共鸣的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