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2卷第3期
目 录
特邀稿件
现代人起源的分子考古学观察
宁超 杨梓芊
考古报告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阿布盖洞穴遗址调查简报
武进新 陈海峰 巴特尔 等
2022年涪江流域(遂宁段)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
胡好玥 周天路 郑喆轩 等
西藏藏北高原色林错地区考古新发现
铁卫冬 纪明 田宇 等
青海省都兰县妖勒图细石器地点的发现与研究
刘芳菲 李犇 肖永明 等
科研论文
河北爪村遗址出土骨器制作工艺分析
杨樾 王法岗 马冲 等
甲虫遗骸及其考古学意义
康禹潇 李涛
书刊评介
关键时空节点的重要发现:阿夫杰耶沃遗址
王幼平
消息动态
第十二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纪要:中国学者的前沿成果与亮丽表现
2025年蒙古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与发掘新收获
实验室推介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现代人起源的分子考古学观察

内容摘要:现代人( Homo sapiens )起源研究是人类学与考古学领域的核心议题。随着分子 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古DNA研究手段的突破,新发现正在改变我们对现代人祖 先起源的认知。本文系统梳理了现代人起源的主要理论模型,并基于分子考古学证据,回 顾了现今人群血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过程,梳理出现代人祖先演化过程中存在的若干 关键节点。综合不同类型遗传数据的比较研究表明,非洲人群展现出最高水平的遗传多样 性,现代人全球分布呈现出连续的多样性梯度变化,且与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已灭 绝古老人群之间的基因交流主要发生在非洲之外,仅北非的少数人群显示出与尼安德特人 有限的基因交流迹象。这些分子证据总体上支持现代人起源于非洲,并在全球扩散过程中 经历复杂的混合与适应过程。古基因组数据的积累则进一步揭示了现代人演化的多阶段性 特征,包括谱系早期分化、非洲内部遗传结构化,以及全球扩张过程中多次独立发生的基 因交流事件。未来,随着非洲内部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欧亚大陆东侧(尤其是中国)古 DNA和古蛋白研究的深入,以及多组学综合方法的应用,关于现代人起源与演化路径的认 识有望实现更加精细和系统的提升。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30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30
![]()
内蒙古自治区阿巴嘎旗阿布盖洞穴遗址调查简报

内容摘要: 2022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 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在阿巴嘎旗阿布盖洞穴遗址及周边进行调查,并在洞穴 内采集光释光测年样品。工作中共采集到41件石制品及少量动物骨骼等遗物,其中原生地 层中32件。本文主要介绍调查获得的石制品,工具包括石镞、石锤、磨棒等,有少量石 核,废片和断块类占比较大,另有少量砾石。对探坑地层样品进行石英光释光测年分析, 结果表明该遗址的年代为15—12 ka。遗址发现的考古遗存为探讨草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 期人类的技术与适应特点提供了新材料。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20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1 1
![]()
2022年涪江流域(遂宁段)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简报

内容摘要: 2022年5—6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在四川遂宁市境内沿涪江干流开展 旧石器时代考古专项调查工作,新发现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点24处,采集石制品355件。 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石英岩为主,剥片技法整体较简单,但大量大石片的出现指示古 人已具备熟练剥取大石片的能力;工具包括手斧、手镐、薄刃斧、重型刮削器、砍砸器、 刮削器、凹缺器、尖状器和石钻,其中以重型刮削器最具代表性。调查发现的石制品与四 川盆地内冉家路口、龙垭等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的石器工业面貌相似,结合新发 现遗址点的地貌位置与地层情况,推测本次采集的石制品主体属于中–晚更新世。调查采 集的石制品与同时期环秦岭地区的发现亦有较多相似之处,为讨论四川盆地与环秦岭地区 间可能的文化交流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20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20
![]()
西藏藏北高原色林错地区考古新发现

内容摘要: 人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点。作为地球上海拔最 高的地区,青藏高原已成为研究人类适应和征服这一挑战性环境的核心课题。本文介绍了 2019年在西藏藏北高原色林错流域调查发现的9个新地点及在这些地点采集到的55件石制 品和4件陶片。石制品原料以板岩为主,也有少量优质燧石,风化磨蚀程度较低。遗址集 中分布在色林错及其卫星湖沿岸的湖滨阶地上。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断块、石器,陶片有彩陶和夹砂红陶,石制品工具类型有刮削器和雕刻器。通过有无陶片这一标准 可以将不同地点的遗物划分为甲、乙两类。从石器生产技术特征来看,这批材料既含有石 叶工业,也包括石片石器工业和细石叶工业。此次发现的彩陶是首次在西藏藏北高原发现 马家窑文化彩陶。本次调查发现的史前遗址,丰富了藏北高原人类活动信息,有助于探讨 古人类在藏北高原的生存模式和生计方式,为研究高海拔地区人类演化等重大学术问题提
供了线索。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05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05
![]()
青海省都兰县妖勒图细石器地点的发现与研究

内容摘要: 妖勒图细石器地点是一处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缘山间河谷的全新世中期人类活 动遗存。2019年和2021年,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与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在此调 查,采集到石制品13件,包括细石核、细石叶、石片、端刃刮削器等。石制品工艺分析结 果显示,细石核的预制和维护方式及其工具组合与同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细石器遗存 有一定共性。以所在区域的气候环境和资源禀赋为背景,从生态适应的视角对文化堆积、 石制品组合和区位条件展开分析,推测地点性质可能为狩猎采集人群有意挑选的季节性临 时站点。该地点人类活动层内采集的炭屑14C测年结果为6700—6500 cal. BP,该地点的发 现有助于为全新世中期柴达木盆地东缘细石叶遗存类型和分布格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重要 资料。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03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03
![]()
河北爪村遗址出土骨器制作工艺分析

内容摘要: 爪村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群,位于河北省迁安市城南滦河南岸,其 中的多个地点发现有大量动物化石和石制品。在86020地点(织布厂地点)年代为 27.6—26.6 cal. kyr BP的文化层中发现了一件工艺特殊、设计精巧的骨锥和一件磨制精美的 骨针。爪村骨锥独特的造型及其表面整齐规则的刻纹在目前国内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骨器材料中较为少见,值得从技术角度深入研究。本文利用体视显微镜对骨锥进行观察分析,并应用模拟实验和微痕分析的方法对骨锥尖部的制作和使用痕迹、骨锥柄部的刻划痕 进行了模拟实验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爪村骨锥尖部的加工痕迹应是刮削器刮制加 工所致;锥尖上有明显且密集的使用痕迹,应是经历了长时间的使用;骨锥柄部的刻纹刻 划有序、起落明显,应是由加工过的较为锋利的石器修理刃口加工所致。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50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50
![]()
甲虫遗骸及其考古学意义

内容摘要: 甲虫,是鞘翅目昆虫的统称,其特定物种和群落组合能够有效指示栖息地特征, 这对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20世纪30年代起,欧洲学者通过对甲虫遗骸的系统研 究,在古气候、古环境、动物地理学以及考古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本文旨在探讨 甲虫遗骸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文章首先介绍甲虫的特性及其研究方法,其 次梳理甲虫遗骸在国外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强调其在重建古气候、复原人 类活动与环境互动关系以及生活情境等方面的重要价值。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01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01
![]()
关键时空节点的重要发现:阿夫杰耶沃遗址

聚焦东欧草原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成果的双语著作《东欧平原近冰川地带的 旧石器时代猎人——阿夫杰耶沃遗址》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莫斯科大学 两位学者用俄文撰写,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权乾坤博士译为中文。这部由中俄两国考古学 者共同完成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专业狩猎人群的阿夫杰耶沃遗址。正如 复旦大学张萌博士为这本书撰写的书评所述,阿夫杰耶沃遗址展示了末次冰期最盛期生 活在北极冰盖前缘的专业狩猎群体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该书的出版面世,填补了对欧 亚高纬度草原地带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发展认识的多项空白,对于中国史前考古学,尤 其是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32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32
第十二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纪要

2025年6月20—23日,由亚洲旧石器考古联合会(APA)主办、日本旧石器考古学会 和日本东北大学承办的第十二届亚洲旧石器考古学年会于日本仙台东北大学召开。会议 聚焦“亚洲旧石器时代晚期初段(IUP)之后的共同性与多样性”主题,吸引了来自日 本、中国、韩国、蒙古国、俄罗斯、英国、波兰、美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学 者参加,共计发表学术报告77场,含38个口头报告和39个展板报告。中国学术代表团规 模庞大,20余位学者参会,是日本之外出席人数最多者,发表报告近20个。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34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34
2025年蒙古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与发掘新收获

2025年6月30日—7月28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 博学院与蒙古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共同开展了蒙古国苏赫巴托尔省博格多山(Bogd Uul)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以及蒙古国东南部草原地区的调查。2025年度的工作是中蒙“草原 旧石器时代考古”合作项目的延续,并受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自主 部署国际合作项目“蒙古旧石器调查、发掘与中–蒙旧石器文化比较研究”的支持。基于 对已有调查结果的研判,合作团队选择博格多山遗址开展发掘。与此同时,团队还开展 了遗址周边地区的旧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和部分石制品的分析。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36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36
![]()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雏形可追溯到1973年成立的考古技术实验室,2006年成为校级实验室,2009年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2016年与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共建“中美亚洲山地考古联合实验室”。目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辖考古技术、环境考古、生物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石器分析、文物分析、冶金考古、光释光测年、植硅体、古DNA、同位素考古、数字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学以及博物馆陈列设计虚拟仿真等16个教学实验室,实验室负责人多有海外学习背景。中心力图依托西南地区丰富考古资源,充分发挥四川大学多学科优势,聚焦古代人类起源与演化过程、区域史前社会与文明起源、古代工艺与科技、文物保护关键技术等考古科学前沿问题,开展多学科协同创新,深化国际交流合作,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渊源。
https://doi.org/10.3724/2097-3063.20250033
https://cstr.cn/32092.14.PA.20250033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https://www.sciengine.com/prehistory/home
投稿请登录网站:
https://www.scicloudcenter.com/PA/login/index
投递稿件须为word格式文件。如遇投稿困难,可发送电子邮件至本刊邮箱prehistory@ivpp.ac.cn,由编辑协助投稿。
图文编校、排版:李茜 姜莉君
内容审核:高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