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2024广东21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三分之二没超省均,任重道远
2024年广东21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清晰呈现出岭南大地的收入格局与增长逻辑,既凸显了珠三角的经济龙头地位,也反映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追赶态势,为观察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与居民收入增长的深层关联提供了关键样本。
珠三角的收入领跑与增长分化态势显著。深圳以81123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榜首,广州77814元紧随其后,佛山、东莞、珠海、中山等城市均突破6万元大关。珠三角作为广东乃至全国的经济核心区,凭借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优势,以及科技创新的驱动效应,长期保持收入水平的领先地位。但增长动能已现分化:深圳名义增长率5.48%、东莞3.97%、中山4.31%,体现出核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的增长差异;而江门以5.43%的高增长率成为珠三角的“增长黑马”,反映出区域内城市在产业转型与收入增长上的不同步。
粤东、粤西、粤北的追赶态势与增长活力值得关注。汕头34847元、韶关34640元、阳江33228元、汕尾32670元等城市,虽收入水平与珠三角存在差距,但名义增长率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35%)。汕尾6.22%、梅州5.59%、河源5.57%、揭阳5.97%等粤东、粤北城市的高增长率,既受益于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战略的政策红利,也源于这些地区在特色产业(如汕尾的海洋经济、梅州的生态文旅)与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突破,收入增长呈现出“后发优势”。
收入格局的深层逻辑,是产业结构、区域政策与发展阶段的综合结果。珠三角的高收入源于“高端产业+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圳的科创、广州的商贸、佛山的制造共同支撑起高收入底盘;而粤东、粤西、粤北则依赖传统产业升级与政策扶持,收入增长更多体现为“补短板”式的追赶。这种差异既反映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积淀,也暗含着未来协调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增长的质量差异需理性看待。珠三角城市的收入增长与产业高端化、数字化转型深度绑定,增长的“含金量”更高;粤东、粤西、粤北的高增长率部分源于基数较低,且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仍依赖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就业质量的提升。例如,江门的高增长需结合其制造业升级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成效来判断,而汕尾的增长则需关注特色产业的长期竞争力。
从政策启示看,广东需在巩固珠三角核心优势的同时,加大对粤东、粤西、粤北的产业扶持与基础设施投入,推动“一核一带一区”战略从“空间布局”向“动能协同”深化。对于珠三角城市,应聚焦科技创新与高端服务业,进一步释放收入增长的创新红利;对于粤东、粤西、粤北,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就业增收与公共服务提升,实现收入增长与生活品质改善的同步推进。
总而言之,2024年广东21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是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收入镜像”。它既揭示了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展现了后发地区的增长活力,为广东在新发展阶段实现区域协调、共同富裕提供了基于数据的决策参考。唯有在产业、政策、民生领域协同发力,才能让广东的收入增长真正惠及全体居民,实现岭南大地的均衡发展与共同繁荣。
![]()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