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不少人都有过这种憋屈事:别人结婚、生孩子随了几百上千的礼,转头自己办事时,人早就没了踪影,那钱就跟泼出去的水一样,收都收不回来。有人甚至算过一笔账,工作几年光“打水漂”的随礼就有小一万,说不心疼是假的。其实随礼打水漂不是运气差,多半是踩了这几个坑,搞明白能少亏不少钱。
![]()
先说说最常见的“职场人情坑”,这几乎是年轻人的重灾区。刚入职的时候,办公室前辈总说“抬头不见低头见,人情要做足”,结果不少人稀里糊涂就随了礼。去年刚工作的小林就栽过跟头,她进公司不到三个月,部门一个不太熟的同事结婚,群里发了请帖,大家都在接龙随礼,她跟着凑了800块。没想到半年后那同事跳槽走了,不仅删了她的微信,连公司群都退了个干净。小林后来才知道,那同事早就计划好要走,发请帖纯粹是“最后捞一笔”。
更让人无奈的是“跨圈随礼”。以前上学、打工认识的人,明明平时没什么来往,突然发来结婚请帖,不少人抹不开面子就随了礼。广州的陈姐就遇到过,十年前在工厂打工的工友突然加她微信,说要结婚了,陈姐想着“毕竟共事过一场”,转了600块过去。可等陈姐儿子结婚时,再找对方微信,发现早就被拉黑了,问以前的老同事才知道,那人结婚收完礼就换了手机号,专门躲着要回礼的人。
还有种隐蔽的“连环坑”“小事大办”套人情。现在有些人孩子满月、搬新家、甚至换工作都要办酒收礼,明明关系一般,却特意打电话通知。深圳的小张就被前同事“缠上”过,前同事先是孩子满月收了他500块,过了半年又说搬新家,小张想着“下次我办事能收回来”,又随了400块。结果没等小张办事,前同事就全家搬到外地,微信发消息不回,电话也成了空号,900块彻底打了水漂。
随礼为啥会打水漂?说白了,是没搞懂随礼的本质是“人情往来”,不是“单向付出”。那些最后收不回礼的情况,多半一开始就有征兆,只是很多人没在意。比如对方平时从不和你联系,突然找你就是要随礼;或者办酒的理由特别牵强,明显是为了收钱;还有就是对方口碑不好,早就有过“收礼不回”的先例。这些情况其实都是“危险信号”,可惜不少人被“面子”绑架,硬是往里跳。
有人可能会说“都是熟人,不好意思拒绝”,但比起后来的心疼,学会“合理挡礼”才更实在。这里有几个南方人常用的办法,既不伤和气又能避免吃亏。
第一种是“看关系给分寸”,别盲目跟风。关系分三六九等,随礼也得有区别。真正的亲戚朋友,随礼是心意,就算暂时收不回也无所谓;但同事、普通朋友,最好遵循“对等原则”,比如对方之前给你随200,你回200就行,别打肿脸充胖子给太多。更重要的是“新关系慎随礼”,刚认识没半年、平时没交集的人,就算请帖递到面前,也可以找借口推了,比如“那天正好有事去不了,心意到了就行”,一般人都能明白意思。
第二种是“留好凭证,及时提醒”。现在随礼大多用微信、支付宝转账,转账的时候最好备注清楚“XX结婚随礼”,别只转个数字。要是过了很久对方没回礼,关系还不错的话,可以偶尔提一句,比如“我明年要结婚了,到时候可得来热闹热闹”,要是对方有意回避,那下次就不用再随礼了。广州的李阿姨就很精明,她专门有个小本子,记着给谁随了多少礼、什么时候随的,到自己办事时对着本子通知,从没漏过一笔。
第三种是“拒绝‘无效人情’”,别被道德绑架。遇到那种“小事大办”“跨圈收礼”的情况,直接拒绝也没关系。比如对方说搬新家要办酒,你可以说“最近手头有点紧,实在不好意思”;要是被拉黑或者失联,也别太纠结,就当买个教训,以后别再犯同样的错。现在年轻人越来越通透,不少人都开始“极简随礼”,关系好的就多给点,关系一般的干脆不随,反而少了很多麻烦。
其实随礼本来是件好事,是为了增进感情、分享喜悦,可现在有些人把它当成了“敛财工具”,才让随礼变了味。那些故意收礼不回的人,看似赚了几百块,实则丢了人品,以后再想找人帮忙,根本没人愿意理。而那些总被“打水漂”的人,说到底是没摆正心态,把随礼当成了“投资”,想着以后能回本,反而被“面子”牵着鼻子走。
前阵子网上有个调查,说现在年轻人平均每年随礼要花掉2000多块,其中近三成都是“收不回的礼”。这背后其实反映出大家对“人情绑架”的无奈,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抗,比如有人结婚只请亲近的人,不收礼金;有人同事办酒直接不去,也不随礼。这种“去繁就简”的人情观,反而让关系更纯粹。
可能有人会问,要是拒绝随礼被人说“小气”怎么办?其实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不随礼就疏远你,那些因为你不随礼就变脸的人,本来也不是真朋友。随礼的核心是“心甘情愿”,要是随礼的时候心里就别扭,那还不如不随,毕竟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现在问题来了,随礼打水漂的亏,你吃过吗?遇到不熟的人请随礼,你是硬着头皮给,还是直接拒绝?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办法。
仅供参考,具体的以官方通知为准或者公司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