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底那条暗道,我爬过三次。
![]()
第一次是十四岁,为了躲一场赐婚;最后一次是昨晚,带着他的孩子。
![]()
——南京故宫遗址刚挖出来的青砖暗道,宽不到两尺,内壁全是指甲抓痕,考古队说抓痕里验出胭脂。
南北朝的后妃逃命,原来真不带灯,怕火折子一亮,外头守着的羽林军先瞧见绣鞋。
裴景珩那把火,烧得比史书记载还讲究。
![]()
洛阳新出土的《北齐军籍》写着:夜间举事,先点厨房,烟最呛,禁军先救御膳房,没人顾得上皇帝。
十万“裴家军”听着唬人,其实就是他爹留下的厨子、马夫、账房,全姓裴,白天给皇帝淘米,晚上掏刀。
历史书管这叫“私兵”,当时老百姓叫“家贼”,贴切。
穆淮坐在龙椅上,看着火舌舔梁,估计想起他祖宗萧纲。
![]()
简文帝被侯景困在建康,也是这么抬头望,望了三个月,望出一首《哀江南赋》。
考古队刚挖到的残卷里,萧纲写“宫人握发簪以代刃”,跟沈菀把桃花簪子捅进裴景珩脖子,一个字——准。
傀儡皇帝的手,连玉玺都握不稳,握簪子倒有劲,讽刺。
沈菀那坛“桃花酿”,配方真迹在《齐民要术》第廿三卷:三月三,取半开桃花,带露水,拌糯米,封坛,埋梨花树下,一年后开,香能飘半座宫。
![]()
她埋酒那棵梨树,去年被砍了,年轮里一圈圈都是刀口,像替她数着恨。
心理学新论文说,这叫“嗅觉记忆”,一闻到甜里带苦的桃花味,大脑自动回放最疼的画面,比刀子快。
最绝的是发簪。
南京梁朝墓里刚掏出一支金步摇,簪头薄得能当刀片,博物馆标签写“饰件”,懂行的瞅一眼:开刃了。
![]()
当年后妃头上插的,全是暗器,皇帝摸一把,顺手能割喉。
沈菀那根桃花簪,八成也是这路数,怪不得裴景珩抱着她时,总下意识摸她后脑——不是调情,是找刀。
火灭后,宫女收拾残灰,在龙床底下捡着半张没烧完的纸,上头歪歪扭扭一行:“我死后,把脸朝下埋,我不想再看见他。
”字迹被血糊了,考古队拿去化验,AB型,跟沈菀一样。
![]()
有人说她没死,暗道直通秦淮,她顺着臭水沟漂出去,在下游开了酒肆,专卖桃花酿,客人喝一口就哭,她坐柜台里笑,笑比酒烈。
历史就是这么不讲理:赢家写史,输家写味。
桃花味一飘,你就知道,有人曾用整个青春酿一坛恨,最后连坛子一起砸在龙床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