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顾名思义,就是军队之歌。狭义上的军歌,指的是某一支军队官方确认或约定俗成的代表歌曲。比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定军歌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这是在1988年由中央军委正式确定的。人民海军虽然没有官方正式确认的军歌,但《人民海军向前进》基本被作为海军军歌。而广义上说,凡是歌词中包含军旅元素,或者被广大军人所喜爱、所传唱的,都可以算军歌。常见的优秀军歌,往往曲调激昂,节奏铿锵,令人热血沸腾。但也有军歌或包含深情,或诙谐幽默路线,或带着忧伤,甚至反思战争。
好的军歌,不但可以激励士气,也能增强军事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促进军队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人类文明出现军事组织后,数千年间,军歌的发展变化也是丰富多彩的。
古代军歌:质朴的尚武精神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军歌,出自先秦的诗歌集《诗经》。《诗经》中涉及军队和战争的不少。古代的诗都是能唱出来的,当这些诗歌在军中被吟唱出来,便是早期的军歌了。
例如《国风.周南.兔罝》,表面上是在讲述诸侯打猎的场景,赞美捕猎人的威武雄壮。但古代诸侯出猎,都是大队人马,类似打仗。赞美猎队雄壮,也就是赞美军队勇猛。如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说猎队中的“武夫”是诸侯的盾牌与城堡,和今天赞美军队是国家的长城一样。
再如《小雅.六月》记叙了公元前823年,周宣王派大臣尹吉甫带兵讨伐猃狁部族的过程。诗歌先是描述猃狁入侵的嚣张气焰,又讲周军装备的精良,人马的强壮,然后讲述尹吉甫智勇双全,将士同心奋战,痛击猃狁,最后得胜归来,天子重赏,酒宴庆贺,可称是一首“主旋律”的军旅颂歌。
《小雅.出车》讲述周宣王命大臣南仲带兵讨伐猃狁的故事。与《六月》不同的是,这首诗包含的情感更加丰富。全诗一共六段,第一段是奉命出师,第二段是整军备战,第三段是出兵获胜。第四段讲述出征人的思乡。虽然思乡,但国家重任在肩,不得不风餐露宿。第五段则讲述留守之人对出征“君子”的怀念。终于见到君子胜利归来,喜笑颜开:“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而在第六段的凯旋场景中,又用一半的文字渲染胜利后故国的和平安宁,也就是淳朴地讲述“为什么而战”,艺术水准和思想深度都很不错。
纯粹耀武扬威的军歌也有。比如《大雅.常武》讲述周宣王亲征徐国,那就完全是天子挥戈十万的威风:“赫赫明明,王命卿士”,“如雷如霆,徐方震惊。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相对的,《小雅.采薇》叙述一位士卒久经沙场,终于卸甲归乡。这首诗完全站在底层士卒的角度,叙述从征之苦,思乡之愁:“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尽管如此愁苦,歌中依然认识到,这是为了抵御猃狁入侵,不敢放下重担。
《秦风.小戎》则以一位军人妻子的口吻,先描述她看到秦军装备精良,然后思念从军的丈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虽然有抱怨,有忧思,但整体风格还是积极向上。老秦健儿听到这首歌,大约会思念柔情的同时激发斗志,为了自己的家园加倍奋战。
《诗经》中最著名的一首军歌,还得数《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歌节奏明快,充满慷慨之气,没有帝王将相的威仪,没有君子佳人的温情,有的只是战友之间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敌忾之义,堪称铁血军歌。据记载,公元前506年吴国与楚国打仗,吴军攻克楚国首都,楚昭王逃难在野。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援。秦哀公最初犹豫不决,申包胥就在秦国宫廷靠着柱子哭泣,一连七天不吃不喝,终于感动了秦哀公。秦哀公亲自唱诵《无衣》这首歌,随后出兵救楚,一举打退了吴军。想象彪悍勇猛的秦军唱着《无衣》投身战阵,确实令人热血沸腾。
![]()
汉朝时候,一些少数民族乐器传入,出现了“短箫铙歌”,又名“鼓吹曲”,就是用鼓、铙、笳、角、排箫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来演奏音乐,也配了歌词可以唱诵。有的乐曲用于皇家祭祀典礼,军中也可以使用,算是早期的官方军乐。
![]()
汉武帝时,依仗之前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数十年频繁对外用兵,先后击败匈奴,收复南越,征服西南夷,并吞朝鲜,凿通西域,使得华夏成为东亚第一强国。公元前2世纪末,汉武帝派李广利等率大军西征大宛国,迫使大宛降服,进贡汗血宝马。汉武帝龙颜大悦,作《天马歌》三首。另一首汉鼓吹曲中的《上之回》,意思是“皇帝到了回中”。回中位于西汉首都长安城北边的安定郡,原本有宫殿。汉文帝时候匈奴入侵,烧毁了宫殿。后来汉武帝打败匈奴,亲自去回中,并把这作为一件值得夸耀的功绩。《上之回》唱诵“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按照汉武帝好大喜功的作风,完全可能把这些颂歌让士兵们时时咏唱。
![]()
不过,汉代更能代表广大士兵心声的,或许是同为鼓吹曲中的《战城南》:“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这首诗描述战场上尸横遍野的惨烈局面,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基层将士的悲剧命运,带有很浓厚的反战色彩。
汉末三国时期,鼓吹曲进一步发展。曹魏、孙吴都有各自的鼓吹曲。魏鼓吹十二首,很多是讲曹操早年征战的丰功伟绩。例如,第一首《初之平》,总述曹操起兵汉末乱世,天命所归。第三首《获吕布》,讲述曹操擒杀吕布。第四首《克官渡》,讲述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这些在汉鼓吹的基础上改编的作品,语句浅显易懂,讲述曹操的诸多战绩,就很有军歌的风范。
同时期的孙吴的十二首鼓吹曲中,也有很多军旅题材。如第一首《炎精缺》和第二首《汉之季》分别讲述孙权父亲孙坚在东汉末年镇压变乱和讨伐董卓的战绩,第四首《伐乌林》介绍孙权任用周瑜,在赤壁之战大破曹操的战绩。三分归一之后,晋朝的鼓吹曲共有二十二首,其中也有不少宣扬司马家军事成就的。
除了这些官方鼓吹曲之外,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也创作了不少军旅题材的诗文。不过多数作品可能未必适合于传唱。
公元4世纪至7世纪的东晋南北朝,是数百年的战乱之世。烽烟滚滚,军歌也得到发展。一方面,各国政权的鼓吹曲依然作为正统军歌,有诸多描述本国君主或将帅赫赫武功的内容。另一方面,文人和民间文学中军事题材的也层出不穷。加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南下,游牧部族的文化风俗融入,军歌元素更为丰富。
如南朝刘宋诗人鲍照的边塞诗《代出自蓟北门行》,先写边庭告急,皇帝出兵,然后出征将士遭遇艰苦的战场环境,但依然“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可称为当时的正能量军歌。
北朝的民歌《敕勒歌》又是另一种风格:“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整首歌词无一字提到征战杀伐,全是草原的风光,但宁静之中却有肃杀之气。史书记载,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率兵进攻西魏,损兵大半,撤退途中,军中谣传高欢中箭将死。高欢为了安定军心,带兵设宴款待部下,命斛律斤唱《敕勒歌》,自己跟他和声。听着熟悉的旋律,军心安定下来。可见,《敕勒歌》不仅是一首军歌,而且是真正发挥了价值的军歌。
![]()
南北朝军人能歌善舞绝非个例。公元564年,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围困,齐武成帝高湛命各路大军前去解围。高湛的侄儿,年仅二十四岁的兰陵王高肃(高长恭)亲率五百精骑,冲入周军重围,直抵金墉城下。高肃相貌俊美,为了担心敌人因此小看他,他特意戴上一个铜面具。这次冲到城下,守城的齐军不能确定他是否自己人。高肃摘下面具,守城将士才知道是他,于是齐声欢呼,军心大振,最终解了洛阳之围。为歌颂他,将士们集体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悲壮浑厚,古朴悠扬,成为古代军乐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流传广泛。
南北朝另一首著名军歌则是《木兰辞》。它讲述了北朝时军户之女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多年的故事,书写了中华女儿的巾帼豪情。
![]()
唐朝中国古代诗歌文化发展到巅峰,唐诗光耀千秋,其中描写边疆军旅生活的“边塞诗”就有至少一千多首。写诗的既有李白这样纯靠想象的,也有岑参高适这样真有从军打仗经历的。这些边塞诗从主题来说,又可以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颂扬军人卫国杀敌的铁血豪情。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第二类是描述边庭苍茫的风景。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第三类是描述边庭士兵的思乡、愁苦,反思战争的残酷代价。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陈陶《陇西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
一些作品尤其是长诗,可能同时涉及了上面的两类或三类。如高适的《燕歌行》中,既有“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豪迈壮烈,又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讽刺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的忧伤。
然而,唐朝最著名的一首军歌,却不是由诗人所写。那是在唐初的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渊在位,其次子秦王李世民凭借举世无双的才能,打败叛军刘武周。将士们用军歌的旧曲填入了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秦王破阵乐》。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为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此后流传了近300年,并传至日本,至今仍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西安鼓乐》保留的曲目中。《秦王破阵乐》堪称是中国古代军歌的巅峰之作。
![]()
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乱世,后唐庄宗李存勖也是一位军歌大拿。据《五代史补》记载,庄公 “雅好音律,又能自撰曲子词”。他带兵打仗时,自己写了军歌传授给各部队,等到战场上双方陷入混战,不分胜负时,“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李存勖用军歌在战场上激励斗志,已经非常接近现代军歌的作用了。
五代后的宋朝,是一个相对文弱的朝代,但宋先后与辽、西夏、金、蒙元等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征战频繁,军歌应用也很广泛。宋朝政府本身有体制内的军歌,如鼓吹曲,以及宋太宗仿照唐《秦王破阵乐》所作的《普天乐》,记叙征服北汉的功绩,成为御制军歌。
宋朝各部队中还有一些自己的歌谣。史料记载南宋水军操练时,桨手齐唱《江南破》作为号子。同时期的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也都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战歌。
另一方面,宋朝同样是传统文化的巅峰,宋词是与唐诗并列的文化瑰宝。宋朝诸位大词人也有许多忧国忧民的边塞、军旅作品。其中很多也适合被编成军歌。
北宋名臣范仲淹在西北统军对抗西夏时,写下《渔家傲.秋思》“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首词在边军中传唱多时。南宋的岳飞,一曲《满江红》慷慨激昂,在后世成为爱国主义的象征。直到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士依然把《满江红》作为鼓舞斗志的军歌。
比岳飞晚几十年的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本身曾经参与抗金斗争,甚至上演五十骑冲入五万人大营,生擒叛徒,策反一万多人的壮举。他的军旅题材词作就非常有军歌的范儿。如《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觮,汉箭朝飞金仆姑。”《水调歌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都是杀气腾腾。不过辛弃疾一心报国,却遇上窝囊的南宋朝廷,郁郁不得志。他的词作也只是空怀豪迈。
到明朝时候,军歌风格更加通俗化。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创作的《大明铙歌鼓吹曲十三篇》,里面主要是歌颂朱元璋在元末起兵,扫灭各路割据势力,建立明朝的过程。其内容文字就相当通俗:“天兵东下,跨池与障平如砥。……天子好生,一鸡一犬不汝兵。”
明朝最著名的军歌是戚继光的《凯歌》。这是戚继光在浙江练兵剿灭倭寇时编写的。歌词浅显易懂,既强调了官兵团结,遵守军法,号令严明,又指出当兵参战的意义是报效天子,拯救百姓,杀尽倭寇。戚继光抗倭,队伍的编成是“鸳鸯阵”,每个鸳鸯阵合计12人(1名队长,10名战斗兵和1名后勤兵),相当于现代一个班。开战的时候,每个小阵的长短兵器,对逼近的倭寇多层次杀伤,小阵与小阵之间又根据战斗局势组成大阵。这种作战模式面对倭寇坚不可摧,但对于士卒之间的同心协力要求很高。唱着《凯歌》的戚家军,万众一心,如臂使指,创造出多次大破倭寇的战场奇迹。
![]()
近现代军歌:救亡报国的华夏铁血魂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敌入侵、内战频繁。国破家亡之际,通过军歌教导士兵、激励斗志就更加重要。
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争,交战双方都有自己的军歌。洪秀全将自己写的一些浅显易懂的诗歌改编成军歌,配乐或用广西山歌曲调,或用基督教赞美诗曲调,激励太平军奋勇作战。妇女营、孩儿营也都有专属的军歌。东王杨秀清编写了《行军总要歌》,里面不但讲了如何行军打仗扎营盘、如何管理军队事务,还强调要守军纪,不许伤害老百姓。正是靠着朗朗上口的《行军总要歌》,杨秀清把数万不识字的穷人编成令清军闻风丧胆的大军,打下大片领土。
太平天国最厉害的对手曾国藩,是一位儒学大家。他把重心放在治军上,编写了不少通俗易懂的歌谣,让士兵传唱。比如《陆军战胜歌》有一千余字,讲了扎营、打仗、行军、军规、军器、训练六方面内容,最后总结“这个六条句句好,人人唱熟是秘宝。兵勇甘苦我尽知,生怕你们吃了亏”。凭借这军歌的教导,湘军在半个世纪里成为中国军队的中流砥柱。
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清政府搞洋务运动,编练新军,也仿照西方编写专门的军歌。有的军歌沾染文人习气,过于文雅,并不上口。如李鸿章编练北洋水师的军歌“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完全就是堆砌辞藻。相对而言,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编写了《劝兵歌》《侦探歌》《行军歌》《对兵歌》等,把行军打仗、遵规守纪的事情融入通俗的歌词中,训练出六镇精锐,开创了北洋时代。
清朝灭亡后,经过北洋军阀十余年混战,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校歌响彻九州。 “莘莘学子,亲爱精诚,三民主义,是我革命先声。”用儿歌《两只老虎》改编的《国民革命歌》更加通俗上口,唤起千百万基层民众。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首次建立了人民自己的军队。《三大主义八项注意》将这支军队与旧军队完全区分开来。《红军进行曲》《冲锋歌》展现红军的无敌军威。《八月桂花遍地开》《当兵就要当红军》歌颂了军民鱼水情。
1931年日寇发动“九一八事变”,鲸吞我国东三省,此后步步蚕食,1937年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凶狂的敌人,中华儿女奋起抵抗。《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团结就是力量》等,就是亿万人民澎湃的热血,誓将侵略者埋葬在神州大地。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挑起内战。《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说打就打》激励着子弟兵勇往直前。东北野战军高唱《林总命令往下传》,解放了白山黑土;中野华野高唱《淮海战役组歌》,取得完全胜利。《军队和老百姓》《支前民谣》继续歌颂军民一家的凝聚,数以百万计的民众用小推车埋葬了蒋家王朝。
1949年新中国成立,最危急时刻的军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新的优秀军歌更是不断井喷。50年代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李军,志愿军将士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把战线从国境线推进到三八线。《英雄赞歌》《地道战》等影视歌曲不但在荧屏上塑造我军之魂,也在现实中唱出华夏儿女的英武之气。《我的祖国》用充满柔情的语调唱出了最高的铿锵。
70年代末对越自卫反击战,《血染的风采》《十五的月亮》等书写着最可爱的人们。《当兵的人》《说句心里话》《一二三四歌》等优秀军歌,不但引发战士们的共鸣,民众体会战士们的心声。
进入新世纪后,我军的实力更加强大,互联网、信息化带来的文化建设也蓬勃发展,涌现出各种风格的军歌。2019年阅兵式上的《钢铁洪流进行曲》便是其中的代表。
时代在变,人民军队的作风和初心不变。一首首嘹亮的军歌,始终伴着革命军人有力的步伐,激荡军民的胸怀。
西方军歌:宗教音乐与人文之花
西方与中国一样,自古看重军歌、军乐。古希腊最彪悍勇猛的斯巴达战士,在行军或战斗前会合唱战歌。公元前7世纪希腊有位著名诗人提尔泰奥斯,为斯巴达人做了不少慷慨激昂的诗歌,往往歌颂祖国、荣誉、视死如归。如《劝诫诗》中提到“英勇杀敌为祖国而战,死于最前线最美好……我们每人快来叉开双腿,就地站稳,咬紧嘴唇!”,鼓励士兵们死战不退,为国尽忠。
比古希腊稍晚的古罗马人,凭借强大的军团横扫西方。军团主力是“公民兵”,通常都受过教育,也喜欢文学,官兵们会编写自己的军歌。
![]()
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崩溃,西方进入基督教统治时期,宗教音乐也成为军歌的主流。11世纪开始,西欧的基督教骑士组建“十字军东征”,与占领西亚、北非和小亚细亚的伊斯兰教国家作战。伊斯兰教国家惯于用宗教音乐作为战歌激励士气,西欧军队学习了这一点,大批基督教战歌涌现。例如《骑士,你将得到救赎》,创作于1146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呼吁骑士为上帝征战,承诺将得到救赎。
16世纪宗教改革的先驱马丁.路德在基督教赞歌基础上编写了《上帝是我们坚固的堡垒》,虽然是一首宗教赞美诗,但其旋律庄重,歌词内容也充满激昂,在其后的宗教战争中成为新教一方的战歌。
西方进入近代后,人文主义部分取代了单纯的宗教狂热,民族主义国家开始兴起,军歌也变得多彩。颂扬的对象既有君主和统帅,也有祖国和人民。风格既有庄严肃穆的,有激励人心的,也有诙谐幽默的。
一些具有爱国主义的军歌成为了国歌。1792年4月,正值法国大革命陷入危机,爱国军官兼诗人、音乐家德.利尔饱含热情谱写了一曲《莱茵军团战歌》:“前进,祖国的儿郎,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三个月后,马赛的义勇军高唱着这首歌开进巴黎,迎战入侵的反法联军,因此这首歌又被称为《马赛曲》。它在1795被定为法国国歌。拿破仑称帝和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一度被取消,到1879年重新定为法国国歌至今。甚至1917年还曾一度被俄国临时政府作为国歌。
1814年的第二次美英战争中,英国舰队炮轰美军驻守的麦克亨利堡,美军英勇抵抗。9月13日凌晨,美国律师弗朗西斯·斯科特·基透过炮火硝烟,看到一面美国国旗仍然在城堡上迎风飘扬,深为感动,于是写下一首诗:“……谁的阔条与明星,经历危险的战斗,在我们坚守的堡垒,依然勇敢地飘荡……”后来他将这诗配上流行曲谱传唱,取名《星条旗之歌》”,成为战争中的军歌,1931年被定为美国国歌。
英国最著名的军歌是《不列颠掷弹兵之歌》:“有人崇拜亚历山大,有人崇拜海格力斯……但纵观世界英雄豪杰,无人能与不列颠掷弹兵相比……”这首歌最早源自17世纪,数百年间伴随大英“龙虾兵”扫荡半个世界,至今也是荧屏上英国军队的标准BGM。
18世纪中叶,腓特烈大王带领普鲁士打赢七年战争,正式跻身欧陆五强之一。一百年后诞生的《腓特烈大王之歌》是一首诙谐幽默的军歌,借着百年前普鲁士军人之口,嬉笑怒骂,里面充满对敌人的嘲讽,以及下层士兵对腓特烈质朴粗鲁的爱戴:“枪弹和炮弹都是铅和铜铸造,只是有人打不中”“差劲的瑞典人狼狈逃跑,就连奥地利人都比他们好点”“法国国王用头油来充军饷,咱们普鲁士的军饷每周都结清”。通过这首歌,激发了德意志军人的勇敢、乐观精神,为德意志统一战争提供了助力。
二十世纪中叶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人类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苏联付出惨重牺牲,顶住了德国法西斯的凶狂攻击,最终埋葬了希特勒的野心。战争期间苏联涌现出一批优秀军歌。如《神圣的战争》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的几天内写出的,亚历山大歌舞团在莫斯科的火车站不断演奏,送走一批又一批奔赴前线的苏军。《莫斯科保卫者之歌》是在莫斯科保卫战的关键时刻谱写,表达红军战士与首都共存亡的决心。《喀秋莎》是苏德战争爆发前的作品,不仅苏联红军唱着这首歌浴血奋战,其他同盟军战士也喜欢唱,甚至不少德军士兵也喜欢。
德国也有不少经典的军歌,如铿锵有力的《德意志装甲兵之歌》。但影响最大的,则是《莉莉马莲》。这首歌原名《路灯下的姑娘》,写于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15年,歌词描绘前线战士思念自己的爱人,引发官兵的共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这首歌同样唱遍西线和北非战线,战壕两边的同盟国、轴心国士兵都沉浸在它的忧伤曲调中。
至于在二战中成为“笑话”的意大利人,其实他们只是不想为墨索里尼的野心出国拼命。墨索里尼垮台后,意大利左派游击队与占领意大利的德军展开了殊死斗争。他们的军歌也充满激情和勇气,同时不乏意大利的独特风情。最有名的是《啊,朋友》,即后来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歌。
军歌趣闻
北洋军阀时代有不少军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北洋第四镇的军歌《三国战将勇》,里面引用《三国演义》的内容,描述了蜀汉五虎上将和诸葛亮的事迹:“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阪坡前逞英雄……黄忠马陷坑,云长刀留命,箭射盔樱报恩情。” 从赵云长坂坡开始,到黄忠战长沙结束。题材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故而传唱很广。抗战时候很多官兵也是被歌中三国英雄的事迹所激励,浴血在保家卫国前线。《亮剑》中李云龙在淮海战役打垮了常乃超的暂七师,俘虏了暂七师军乐队,军乐队就给演奏了一曲《三国战将勇》。后来许多视频播主恶搞这一段,被称为“万恶之源”。
18世纪下半叶,英国政府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矛盾日趋激烈,最终爆发了独立战争。英军把北美殖民地的军民叫做“扬基佬”,意思是新大陆的土包子、乡巴佬。他们还传唱一首音调滑稽的《扬基曲》来讽刺:“扬基傻瓜公子来到镇上,想买一把火枪。我们把他涂上焦油粘上羽毛,就像对待反贼约翰汉考克(美国独立宣言的第一个签署人)一样……”。北美起义军坦然接受了这个称谓,他们对歌词略作修改,去掉了丑化殖民者的部分,然后唱着《扬基曲》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美军总司令华盛顿还将《扬基曲》定为大陆军的军歌,在战场上用《扬基曲》对抗《不列颠掷弹兵之歌》。美国独立后,《扬基曲》获得了相当于第二国歌的地位。英国人原本用于嘲讽美国的歌曲,反而成为他们的骄傲。
无独有偶,200多年后美国人自己也玩了同样的把戏。2008年,他们在即时战略游戏《红色警戒3》中谱写了一首军歌《苏维埃进行曲》:“我们的苏维埃将惩戒世界,从欧洲直达涅瓦河以东,大地上随处都将唱响,首都,伏特加,我们的苏维埃巨熊!……”这首歌词的内容完全是不可一世的张狂,曲调也一味霸道,甚至带着一丝妖异,与苏俄歌曲通常的风格差异很大。美国人写这首歌目的就是“黑苏”。然而歌曲面世后,得到许多各国“精苏”网友的推崇,觉得这首歌够带劲,够震撼,写出了红色巨人的威风凛凛。“还有网友修改了歌词,把称霸世界的嚣张改为对祖国的热爱,以及把红色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这首带着邪气的伪苏俄军歌,也因此成为了“精苏”文化圈中的旗帜之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