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筛子最后留下的,从来不是金银!
翻开史书,总能看到一个有趣的规律
每个时代最风光的,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
而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最风光的。
《资治通鉴》里藏着一把量度兴衰的尺子:
文化的厚度,决定了一个人、一个家族能走多远。
![]()
1 财富的悖论:越追逐,越易失
五代有个叫安重荣的节度使,靠军功暴富。
他的马厩里拴着西域宝马,库房里堆着南洋珍珠。
部下劝他读点书,他拍着腰刀大笑:“这玩意比圣贤书管用。”结果呢?三年后身首异处,头颅被当作礼物送给契丹。那些珠宝,成了仇敌的战利品。
这就是历史的残酷,它允许无知者暂时拥有财富,却很少允许他们长久守住财富。
北宋汴京首富薛怀义,连屋檐都镶着珍珠。却因看不懂状纸,在公堂上画押认罪。万贯家财,一夜归零。
司马光说得透彻:“不学之人,犹树无根。”
财富若没有文化托底,就像建在流沙上的城堡。风平浪静时显赫,稍有风雨就崩塌。
![]()
2 权力的幻觉:无文化支撑的权势,都是空中楼阁
北齐皇帝高湛,把国政交给宦官邓长颙。突厥送来密信,邓长颙看都不看就扔进火盆:“蛮夷之文,不必污目。”他烧掉的是亡国预警。三个月后,北齐灭国,皇族被屠戮殆尽。
更讽刺的是唐末军阀王重荣。他靠着贿赂当上节度使,却连《孙子兵法》都没读过。谋士建议防守,他嗤之以鼻:“我有铁骑五千,守什么城?”结果全军覆没,尸体被堆成“京观”警示后人。
历史反复验证:没有文化打底的权力,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掌舵翻船是迟早的事。
![]()
3 真正的传承:不是金山银山,而是文脉书香
西晋石崇的故事特别耐人寻味。他和皇亲国戚斗富,用蜡烛当柴火烧。却严禁子孙读书,认为“商贾之家,识字足矣”。被抄家时,儿子连诉冤状都写不出来。百年积累,三年散尽。
而同时代的王谢世家,走了完全不同的路。
淝水之战前夜,谢安还在教子侄读《诗经》。枪林箭雨中,谢朗在军帐里写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诗句,成了稳定军心的力量。即便后来遭遇战乱,家族颠沛流离,王谢子孙依然凭文化底蕴重振家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的是书香门第。
司马光总结得好:“遗金满籝,不如一经。”
留给子孙满箱黄金,不如传下一部经典。
黄金有用完的时候,知识却能源源不断生出新的财富。
![]()
4 现代启示:在浮躁时代,做“文化定投”
今天我们面临的诱惑,比古人多千百倍。
短视频、快餐信息、速成成功学……
一切都让人误以为,赚钱可以不用读书,成功可以不要底蕴。
但历史的筛子从未改变筛选标准,它最终筛去的,是那些只有财富没有文化的人;它最终留下的,是那些把知识融入血脉的人。
做个“文化定投者”
· 每天读几页经典,像存钱一样存知识
· 与高人交谈,像投资一样买智慧
· 培养深度思考能力,像买房一样建认知
这不是风雅,而是清醒。因为在所有投资中,对文化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它不会因通胀贬值,不会因战乱消失,反而越用越增值,越沉淀越珍贵。
![]()
成为历史筛不掉的人《道德经》说:“知足者富。”真正的富足,不是拥有多少财产,而是拥有不被时代淘汰的资本。
那个资本,就是植根于心的文化底蕴。
点个赞吧,让我们一起在浮躁中守住书香,在繁华中修炼内功。成为历史筛选中,那个最后留下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