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是一名95后女孩,白天在写字楼里做普通文员,晚上却有另一个身份——线上哄睡师。她告诉我们,每天晚上9点到12点,她会在各大平台接单,陪那些失眠的陌生人聊天,唱歌,讲故事。三个小时下来,能赚300到500块钱。按她的说法,一个月轻松过万,好的时候能到三万。
这听起来像个不错的副业,可背后的水却比想象中深得多。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压力的时代,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2024中国睡眠质量调查报告》显示,超过70%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问题。其中,入睡困难占比达到42.3%,睡眠质量差的占38.7%。这么多人睡不好觉,哄睡服务就应运而生了。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和电商网站,搜索"哄睡"两个字,会跳出成千上万的相关服务。价格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服务形式也五花八门。有纯语音的,有视频通话的,有文字聊天的,甚至还有所谓的"定制化服务"。
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我们从几个平台的数据来看看。某知名社交平台上,标注"哄睡服务"的主播就有超过5万名。某电商平台上,哄睡相关的商品月销量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单。按每单平均50元计算,仅这一个平台每月的交易额就超过千万。
看起来是个正当生意,可深入了解后发现,水下的冰山远比表面看到的复杂。很多所谓的哄睡服务,打着陪聊的旗号,却在暗示更多的内容。在一些平台上,哄睡师的头像往往很"养眼",个人介绍也充满暧昧色彩。"温柔小姐姐陪你入睡""声音甜美,服务贴心""私人定制,你懂的"——这些关键词频繁出现。
我们找到了几位从业者了解情况。她们大多数是20-30岁的年轻女性,学历不高,有些是学生,有些是宝妈,还有一些是普通上班族。吸引她们进入这个行业的主要原因就是钱来得快。
月入三万听起来很诱人,可实际情况如何呢?我们详细调查了几个平台的收费标准。普通语音哄睡服务,15分钟收费在20-50元之间。如果是视频服务,价格会翻倍。一些"高端"服务,一小时能收费200-500元。按照这个价格,一个月要赚到三万,需要接多少单?
我们来算笔账。假设平均每单50元,一个月要赚30000元,需要接600单。平均到每天就是20单。如果每单服务时间15分钟,一天就要工作5个小时。这还没算上和客户聊天、维护关系的时间。看起来并不轻松。
真正能月入三万的从业者,往往不是靠纯粹的哄睡服务。她们会提供一些"增值服务",比如私人聊天、情感陪伴,甚至更进一步的内容。这就进入了灰色地带。
平台方面对此也很矛盾。一方面,哄睡服务确实有市场需求,能带来可观的流量和收入。另一方面,过度的服务内容又容易触碰监管红线。很多平台采取的策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过分就不干预。
监管部门的态度也在变化。2024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平台因为内容审核不严被约谈。一些明显涉嫌违规的账号被封禁,相关服务被下架。可是新的账号很快又会出现,换个包装继续经营。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真正需要哄睡服务的人群主要有几类。失眠患者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确实需要有人陪伴和安慰。独居的年轻人是另一个重要群体,孤独感让他们愿意为陪伴买单。还有一些特殊职业的人群,比如夜班工人、货车司机等,作息时间不规律,也有这方面的需求。
可是,不少消费者花钱买的并不只是哄睡服务。心理需求、情感寄托、甚至一些不便明说的需求,都混杂在这个市场里。这就给整个行业蒙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
我们接触到的几位长期使用哄睡服务的消费者,年龄大多在25-4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工作压力大、社交圈子小、情感生活不太顺利。对他们来说,花几十块钱买几十分钟的陪伴,是一种情感消费。
有个30岁的程序员告诉我们,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回到空荡荡的房间,经常失眠到凌晨。找个人陪着聊聊天,听听温柔的声音,确实能帮他更快入睡。一个月花个几百块,他觉得很值。
![]()
可是,这种服务的边界在哪里?什么算正常的哄睡服务,什么算打擦边球?这个问题连从业者自己也说不清楚。
我们看到,很多哄睡师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调整服务内容。如果客户只是想听故事入睡,她们就正常提供服务。如果客户有其他想法,暗示要更多内容,她们往往也不会拒绝。毕竟,钱赚得更多。
这种模糊的边界,给整个行业带来了风险。一些不法分子混入其中,利用哄睡的名义进行其他违法活动。网上就有不少关于哄睡服务引发纠纷的报道,有的涉及金钱纠纷,有的涉及个人隐私泄露,还有的甚至涉及更严重的问题。
从法律角度看,纯粹的哄睡服务并不违法。如果只是陪人聊天、唱歌、讲故事,这属于正常的服务行业。可是,一旦涉及色情暗示或其他违法内容,就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问题在于,这个边界很难界定。什么样的聊天内容算正常,什么样的算违规?什么样的服务形式可以接受,什么样的不行?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执行起来也很困难。
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加强对这类服务的监管。某些平台被要求加强内容审核,禁止发布涉嫌违规的服务信息。一些从业者的账号被封禁,相关收入也受到影响。
从业者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尴尬。既想赚这个钱,又担心触碰红线。很多人开始转向更隐蔽的平台,或者采用更含蓄的宣传方式。有些人甚至转移到海外平台继续经营。
这个行业的未来走向如何?我们觉得可能会出现分化。真正提供正当哄睡服务的从业者,可能会逐渐规范化、专业化。她们会接受相关培训,获得相应资质,在合规的平台上提供服务。而那些打擦边球的服务,可能会越来越隐蔽,或者直接被清理出市场。
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哄睡服务确实有存在的合理性。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大,睡眠问题普遍,情感需求也很强烈。如果能有正规、专业的哄睡服务,对社会是有益的。
可是,这个行业要想健康发展,必须解决几个关键问题。服务标准要明确,不能让从业者和消费者都摸不着头脑。监管措施要到位,不能让不法分子浑水摸鱼。行业自律要加强,从业者要有职业操守和底线意识。
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正规机构开始涉足这个领域。某些心理咨询机构推出了专业的睡眠辅导服务,医疗机构也开设了睡眠门诊。这些专业化的服务,可能会对传统的哄睡市场形成冲击。
技术发展也会影响这个行业。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AI语音助手的拟人化程度越来越高。未来,AI可能会承担一部分哄睡工作,降低人工成本,也减少一些风险隐患。
消费者的观念也在变化。随着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通过正当渠道解决睡眠和情感问题。专业的心理咨询、医疗干预、社交活动等,可能会分流一部分哄睡服务的需求。
从经济角度看,哄睡服务体现了服务经济的发展趋势。人们愿意为情感需求、心理安慰等无形服务买单,这说明消费结构在升级。如果能规范发展,这个市场还有很大潜力。
我们调查发现,真正专业的哄睡服务提供者,收入往往比那些打擦边球的更稳定。她们有固定的客户群体,口碑良好,不用担心被封号的风险。虽然单次收费可能不如那些"特殊服务"高,长期来看收益更可观。
![]()
这给从业者一个启示:与其铤而走险打擦边球,不如专心提供优质的正当服务。建立专业形象,积累客户口碑,这样的路子走得更远。
对于消费者来说,选择哄睡服务时也要理性。如果真的有睡眠问题,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如果只是需要情感陪伴,可以选择正规平台的服务,避免卷入不必要的纠纷。
我们看到,这个行业正在经历一个转折点。监管越来越严,消费者越来越理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那些能够适应变化、规范经营的从业者,可能会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优势。而那些依然抱着投机心理打擦边球的,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大。
整个社会对这个行业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好奇、质疑,到现在的理性看待,我们正在学习如何处理新兴服务行业带来的各种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监管部门、平台方、从业者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找到一个平衡点。
回到开头提到的小雨,她现在已经转型了。不再接那些有暧昧暗示的单子,专心为真正有睡眠困扰的客户提供服务。收入虽然没有以前那么高,每月稳定在一万五左右,胜在心理踏实,也不用担心各种风险。
她的经历或许代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可能会有一些阵痛,有些人会被淘汰出局。可从长远看,这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哄睡服务这个新兴行业,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社会的很多问题。孤独、焦虑、睡眠障碍,这些都是现代人面临的现实困扰。如何用健康、正当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课题。
你觉得哄睡服务应该如何规范发展?你会选择这样的服务吗?你认为什么样的服务边界是合理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