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间曾流传一句歌谣:“于公清廉,天下无冤”,歌中所赞的 “于公”,便是三次获举 “卓异”、被康熙帝亲赐 “天下廉吏第一” 的于成龙。这位从山西永宁州(今吕梁)走出的官员,一生辗转广西、湖北、江南等地,不仅以 “日食粗粝、卧榻连席” 的清廉闻名,更凭 “不刑讯、重情理、察细节” 的断案智慧,破解无数民间疑案。他的破案故事并非戏说传奇,而是载于《于清端公政书》《清史稿》的真实经历,每一桩都透着对百姓的体恤与对真相的执着。
城门缉凶:“空手往返” 里的赃物破绽
康熙十三年,于成龙升任武昌知府,刚到任便遇上一桩棘手盗案 —— 武昌府下辖的黄冈县,有位乡绅为女儿筹备嫁妆,积攒的百两白银、二十匹绸缎,竟在一夜之间被贼人挖墙盗走。黄冈县令派人搜捕多日,既没找到赃物,也没见盗贼踪迹,乡绅急得日日到县衙哭诉,百姓也议论纷纷,说 “官府连家贼都抓不住”。
于成龙得知后,并未急着调兵遣将,而是先带两名随从去黄冈勘察现场。他围着乡绅宅院转了两圈,发现盗贼挖的墙洞虽隐蔽,却留下了新鲜的泥土,且洞口朝向城外的小路,断定盗贼已将赃物运出城外,只是怕官府设卡搜查,暂时不敢脱手。
当天傍晚,于成龙对黄冈县令吩咐:“关闭东、南、北三门,只留西门供人出入,再贴告示说‘明日辰时全城搜赃,今限百姓归家待命,不得随意走动’。” 随后又暗中叮嘱守西门的差役:“若见有人反复出入,哪怕空手无物,也务必拿下。”
![]()
差役们虽不解,但还是照办了。次日清晨,西门往来的人渐渐少了,到了巳时,有两个穿短打的汉子引起了差役注意:他们辰时刚出城,不到一个时辰又匆匆进城,身上没带包袱,手里只攥着个空烟袋,走路却脚步沉重,额角还冒冷汗。差役当即拦住二人,押往临时设于西门旁的公堂。
两人一见于成龙,便高声喊冤:“小人只是进城买些针线,为何抓我们?” 于成龙却不慌不忙,只问了一句:“你们出城时天刚亮,城外店铺未开,买的针线在哪?进城又要去何处买?” 两人顿时语塞,眼神躲闪。于成龙随即喝令:“解衣查验!”
![]()
差役上前扯开二人的外衫,众人瞬间明白 —— 他们里面竟层层叠叠套着五件绸缎衣裳,腰间还缠着细麻绳,麻绳里裹着小块银子,正是乡绅失窃的嫁妆!原来这两个盗贼是惯犯,知道官府要搜赃,便想出 “贴身藏赃、分批转移” 的主意:先把绸缎穿在身上、银子缠在腰间,假装出城办事,把赃物藏到城外的破庙里,再回来取剩下的。可他们没料到,“反复出入” 的反常举动,早被于成龙算准。
事后有人问于成龙:“盗贼没带行李,您怎知他们藏了赃物?” 于成龙笑道:“告示已说‘归家待命’,寻常百姓哪会无事往返城门?再说他们走路时腰板僵硬,不像空手之人,这便是破绽。盗贼再狡猾,也逃不过‘常理’二字。” 这桩案子从接报到破案仅用一天,黄冈百姓无不叹服,此后当地盗匪竟收敛了许多。
田垄辨冤:“枯稻根” 里的地界真相
于成龙任湖广黄州知州时,曾处理过一起闹了半年的田产纠纷,原告和被告是邻村的两个农户,一个叫张老实,一个叫李阿福。两人的田亩相邻,中间只隔一条窄沟,张老实说李阿福占了他半亩地,李阿福却喊冤,说地是自家祖上传下来的,张老实是 “见我今年收成好,故意讹人”。
之前的县官审了三次,每次都让两人拿地契对质,可两家的地契都是康熙初年的,上面只写了 “东至某沟、西至某路”,没标具体尺寸;又找村里的老人作证,老人们要么偏袒同乡,要么记不清细节,案子越审越乱,最后竟拖成了 “悬案”。
于成龙接手后,没急着升堂,而是带着差役去了田间。当时正是秋收刚过,田里的稻秆已被割掉,只剩下光秃秃的田垄。张老实指着沟东侧的一片地说:“大人您看,这半亩地原本是我的,去年李阿福犁地时,把沟往西挪了三尺,占了我的地!” 李阿福立刻反驳:“这沟从来没动过,是他自己记错了地界!”
![]()
两人争执不休,于成龙却蹲下身,用手扒开田垄上的泥土,仔细查看下面的稻根。看了约莫半个时辰,他突然站起身,对张老实说:“你在说谎,这地确实是李阿福的。” 张老实急得跳脚:“大人凭啥这么说?我可没骗人!”
于成龙指着地里的稻根解释:“你看,沟东侧的稻根,根须短而稀疏,泥土也偏干;沟西侧的稻根,根须长而粗壮,泥土湿润。这是因为沟是灌溉的界沟,往年浇水时,水只到沟西侧,所以李阿福的地土壤湿润,稻根长得好;你的地在沟东侧,只能靠雨水,稻根自然稀疏。若这半亩地是你的,往年浇水时你怎会不引沟水灌溉?再说,我刚才扒开沟边的泥土,发现沟底的土是老土,没有新翻动的痕迹,可见这沟多年没动过,哪来的‘挪沟占田’?”
张老实听了,脸瞬间红了,支吾着说不出话。原来他今年种的稻子遭了虫灾,收成不好,见李阿福的地收成好,便想讹半亩地弥补损失,没想到被于成龙从稻根上看出了破绽。于成龙没重罚张老实,只告诫他 “做人要实,莫贪小利”,又让李阿福多担待,两家才算和解。
![]()
当地百姓听说后,都夸于成龙 “能从土里找出真相”。于成龙却道:“百姓的田产是活命的根本,断案不能只看文书,还要看实地情形。稻根、泥土都是证物,只要细心,真相自然会显形。”
客栈擒盗:“深夜磨刀” 里的凶徒踪迹
康熙十七年,于成龙调任福建按察使,赴任途中经过江西赣州府。他为了体察民情,没走官驿,而是住了一家临街的小客栈。当晚二更时分,于成龙刚躺下,就听见隔壁房间传来 “霍霍” 的磨刀声,声音断断续续,透着几分慌张。
他心里起了疑:客栈里住的多是赶路的客商,深夜磨刀做什么?于是便披衣起身,走到隔壁房门口,假装咳嗽,偷偷从门缝往里看 —— 只见房里有个穿黑衣的汉子,正对着一盏油灯磨刀,旁边的床底下,似乎藏着个大包袱,包袱角还露着一截红色的绸缎。
![]()
于成龙回到房间,立刻让随从去叫当地的捕快。捕快赶来后,于成龙带着他们敲响了黑衣汉子的房门。汉子开门见是官差,脸色骤变,想往床底躲,却被捕快按住。于成龙让人翻开床底的包袱,里面竟装着一套染血的绸缎衣服,还有几十两银子和一个银镯子。
“这些东西是哪来的?” 于成龙厉声问道。汉子起初还想狡辩,说东西是 “自己做生意赚的”,可当捕快从他腰间搜出一把沾着血迹的短刀时,他终于瘫倒在地,如实招供。
![]()
原来这汉子是个盗贼,前一天在赣州城外的树林里,抢劫了一对赶路的夫妻。他杀了丈夫,抢了妻子的绸缎衣服、银子和银镯子,本想连夜逃往福建,没想到在客栈住下后,怕短刀上的血迹引来怀疑,便想深夜把刀磨干净,却被于成龙察觉。
捕快根据汉子的供词,很快在树林里找到了遇害丈夫的尸体,也找到了被吓得躲在山洞里的妻子。妻子见到赃物,哭着向于成龙磕头道谢:“若不是大人明察,我夫君的冤屈就没法申了!”
事后随从问于成龙:“大人怎知那汉子是盗贼?万一他只是磨刀防身呢?” 于成龙说:“赶路的客商,哪会带这么多绸缎衣服?再说他磨刀时神色慌张,包袱又藏在床底,显然是心里有鬼。深夜磨刀本就反常,再加上这些细节,不难断定他是凶徒。”
这桩 “客栈擒盗” 的事,很快在赣州府传开,百姓都称于成龙 “有火眼金睛”。可于成龙却常对下属说:“不是我有火眼金睛,而是盗贼做事总有破绽。只要多留心、多观察,把百姓的安危放在心上,就没有破不了的案。”
断案背后:廉吏的 “情理之道”
这些真实的案件,藏着于成龙断案的核心智慧:断案不是 “审犯人”,而是 “解民忧” 。他的眼里,既有法理的严谨,也有人情的温度 —— 对盗贼严惩不贷,是为了护百姓平安;对张老实从轻发落,是为了给犯错者改过的机会;对遇害夫妻的牵挂,是为了还冤者公道。
正如《于清端公政书》中所记,于成龙任官二十余年,“所至之处,民无冤狱”。他的断案智慧,从来不是 “技巧”,而是 “初心”—— 因为心里装着百姓,所以能注意到担架上的异常、田垄里的稻根、客栈里的磨刀声;因为坚守着公道,所以能在复杂的案情中,始终找到最贴近真相、最顺应民心的答案。最好的官员,从来不是 “有权威”,而是 “懂民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