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播出的《这就是中国》聚焦国别研究深层命题,当现场观众抛出中国学研究者“懂语言不懂理论、懂理论不懂语言”的现实困境时,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两位教授前后给出破局关键:以实践补认知、以文化筑根基、以内核立自信,这恰是中国学“定魂”与区域国别研究“破局”的核心要义。
节目中,张维为教授直指“实践缺位”是关键症结:“人文社科不能脱离现实空谈理论,研究国别问题更要‘用脚丈量’。”他以自身游历百国的经历举例,从以色列到叙利亚的实地观察,才沉淀出《中国三部曲》中对问题的精准判断,印证了“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
他同时惋惜:我国数百万外语人才中,能以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深度辩论的学者屈指可数。核心问题在于“把外语当终点而非工具”,若仅偏重语言技能而无知识增量与自主认知,再流利的表达也缺乏说服力。在他看来,哪怕只有500个英文单词,有发自内心的知识体系与中国自信,也能讲好中国故事;反之,空有完美发音却无内核,终究是说“别人的话”。
范勇鹏教授补充道,语言困局可双向破解:一方面不必追求全员高强度外语学习,人工智能与优质翻译能提供技术助力;更关键的是补好“中国语言文化短板”。他强调,中华文明的密码承载于文字之中,多数人对常用汉字的文化根源缺乏认知,而这种文化根基的缺失,会让研究失去“主体性”。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文化本体,唯有通晓自身文化,才能真正理解他者、对话世界。
主持人何婕总结道,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但核心始终是“内容内核”。正如节目探讨的,国别研究既要以中国为主体深耕本土,也要通过世界视角反观自身,这种双向认知,正是文明互鉴的真正意义。而破解研究者能力失衡的困境,恰是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重塑中国认知主体性的第一步。
编辑: 周雯飞
责编: 张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