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一句话,实的东西让人分散,虚的东西让人团结。
比如,金钱让人心涣散,而理想能把人团结起来。这也是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战斗力不同的原因。解放军为了革命理想而战斗,国民党军队是为了赏钱而打仗。
在教育方面,其实也有类似现象。
这些年来,教育方面引进了金钱激励,实际上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在以前,老师们确实是任劳任怨工作的,大家多干一些也没什么抱怨。
比如,早读课基本都是语文英语,因为语文英语需要多读,数学不需要早读课。这样的话,语文老师和英语老师就多干了一些,但是没有人抱怨自己多干了。中午有写字课,都是语文老师辅导,也没人抱怨;或者午睡,由班主任负责,则没人抱怨。大家都觉得是应该的,或者无所谓。
再比如,以前到夏天时,放过学还有好长时间天黑,六年级会留下来多上一节课,老师也心甘情愿。那时候到毕业考试前一段时间,六年级还会在周六补课,老师们也没人抱怨。
再比如,学校里有许许多多的杂活,老师们都会主动去干。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是把学校当作家一样,觉得能多干一些就多干一些,觉得是应该的。
总之,以前不用金钱激励,老师们却能主动多干,毫无怨言。
![]()
可是,这种情况在绩效工资制度实行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每一节课、每一件事,都跟商店里面的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免费的劳动没人愿意再干了。
这种情况下,老师们开始在意自己是不是比别人干的多了,干的多有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
这种情况下,校长也不好安排工作了,安排工作之前,得考虑一下拿什么来给予老师,让老师愿意接受安排。
而自从实行课后服务之后,这种情况更加严重了,从早读课到中午的午休,也都是明码标价,学校安排其他事情,也都必须给钱,或者有其他说法。
新闻报道有些学校午休也收费,有人觉得不可思议,可是不收费让谁来看管呢?现在让老师干什么,都得花钱。
还有班主任工作,以前几乎没人考虑班主任费的问题,而现在很多人因为班主任费少而不愿意干了。
总之,对比以前,老师们的心态完全变了。相比之下,以前那真叫无私奉献。
![]()
当然,现在也有一些老师能够多付出一些,但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
我说这些,不是说老师不需要太多钱,不是说不需要提高老师待遇,而是说这种激励方法是错误的。绩效工资、课后服务费,都是把工作分解量化并且明码标价,可是教育教学工作其实是无法量化的。
比如,一节数学课、语文课,比一节体育课、劳动课、美术课值钱,看起来有道理,可是对于一个专职教师来说,却是没道理的。
再比如,一节课后服务60元,看似合理,但是这一节课却有不同上法,60元可能显得多了,还可能显得少了,对于有些老师来说,如果觉得少,他就不会太上心。
教育教学这项工作,由于不能简单地用时间来来衡量,所以也就不能量化考核。
![]()
因此,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量化,进行明码标价式地激励,我认为不合适。
我觉得,还不如像以前那样,通过提高工资和福利,工作分配大体平均一下,就可以让老师们乐意工作,大家还更团结,更和谐。
但是,想回到过去,恐怕不可能了。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