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网络上有句话说得好:"审美这东西,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品味。"
但当这个"人"变成一座公共建筑时,审美就不再是私人问题,而成了全民的话题。
最近,奥巴马的总统图书馆就因为它的外形设计,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审美争议"。
![]()
今年,芝加哥杰克逊公园附近那座 68.6 米高的建筑一露出雏形,就成了社交平台的 “段子素材库”。
最先点燃战火的是德州参议员特德・克鲁兹,他在 X 平台甩图直言:“这简直是《星球大战》里的死星落进了芝加哥。”
这话像扔了颗炸雷,网友们的创意瞬间炸了锅。
![]()
有人 P 图让 X 翼战机围着建筑 “开火”,有人把它安在科幻电影的机械腿上,更损的是晒出路边垃圾桶对比图:“我家小区同款,就是没它高。”
短短几天,相关话题下的吐槽帖刷出几十万条,连建筑圈的半吊子都凑热闹喊 “丑得离谱”。
但很少有人知道,这 “丑东西” 其实是建筑师盖德斯・乌林斯卡斯特意选的粗野主义风格。
这种二战后流行的设计,讲究 “材料裸奔”,混凝土不做修饰,线条极简到极致。
![]()
建筑界倒是有支持的声音,说这是 “对抗浮夸装饰的设计宣言”,可普通路人哪懂这些?眼里就只剩 “冷冰冰的大疙瘩”。
更有意思的是吐槽里的政治味。有网友暗戳戳说 “这风格配奥巴马的调性”,把审美不满拐到了政治评价上。
说实话,公共建筑被贴政治标签太常见,但这次连垃圾桶都能扯到意识形态,只能说网络时代的争议从来都不单纯讲审美。
![]()
前卫还是任性
把奥巴马图书馆放进美国总统图书馆的族谱里,你会发现这 “丑” 其实是种必然的进化。
早年间的总统图书馆,走的全是 “安全牌” 路线:老布什的图书馆用浅褐色石材砌成,墙上嵌着星条旗,庄严得挑不出错;里根的图书馆混了加州拉丁风情,一看就是 “本土精英范儿”,没人会为这吵架。
第一个敢突破的是肯尼迪图书馆,用简洁几何造型和朴素石材,算是粗野主义的 “温柔版”。
![]()
但人家那设计虽现代,细节里藏着精致感,没让人觉得像工业废料。到了奥巴马这儿,直接把粗野主义的 “原始感” 拉满,难怪大众接受不了。
不过抛开外形,这图书馆的内核其实挺有想法。
和其他图书馆堆实体档案不同,它搞了全数字化馆藏,连园区都配了果蔬园、运动场,还塞了个芝加哥公立图书馆分馆。
![]()
说白了,它不想当冷冰冰的纪念碑,想做 “社区心脏”。
可问题就在这儿:公共建筑的 “里子” 再好,也得先过 “面子” 这关。
建筑师觉得是艺术表达,普通人觉得是视觉折磨,这种认知鸿沟太致命。
![]()
在我看来,公共建筑从来不是建筑师的个人作品,得平衡艺术追求和大众感受。
明年春天开放后,要是大家进去逛了果蔬园、查了数字档案,可能会忘了 “死星” 的吐槽;但如果只记得外形的丑,再棒的功能也白搭。
毕竟,没人愿意天天对着一个 “垃圾桶” 感受文化和社区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