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
射血分数27%到完全康复,我们该做什么?
整理| 医学界报道组
引言
一位39岁的精神科女医生,在剖宫产术后第二天,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咳大量泡沫痰,心率飙升至150次/分,心脏射血分数(EF值)急剧降至仅剩27%……一个鲜活的生命在产后瞬间被推至悬崖边缘。
在2025年长城心脏病学大会上,罗素新教授分享的这个惊心动魄的病例,紧紧揪住了在场每一位听众的心,这也揭示了妊娠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凶险与急迫。据统计,这类疾病是导致孕产妇非产科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全球与怀孕相关死亡的33%[1]。尽管多数死亡本可预防,但挑战依然严峻。
![]()
图1:罗素新教授
罗教授的演讲,正是围绕“性别差异与心血管健康:女性专属防治策略”这一主题,从这一个案出发,系统梳理了从心肌病到肺动脉高压等多种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疗新策略,为临床实践点亮了明灯。
妊娠期心脏病的流行病学与生理基础
妊娠本身就是对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一次“压力测试”。孕6周起,心排血量即大幅增加30%-50%,心率增长10-20次/分,血容量增加,而血管阻力下降,这一系列变化持续至产后6周才缓慢恢复(图2)。对于心脏健康的女性,这是一个生理过程;但对于已患有心脏病的女性,这额外的负荷极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诱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甚至主动脉夹层。
![]()
图2:妊娠生理学改变
数据触目惊心: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3.0%,是孕产妇非产科死亡的首位原因[1]。但罗教授也带来了希望:研究中高达68%的心脏疾病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预防的[2]。
此外,母亲的心血管健康状况还具有代际影响,与子代未来的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因此,建立专业的“妊娠心脏团队”,实施从孕前风险评估、孕期严密监护到产后长期随访的全流程管理,是改善母婴结局的生命线。
常见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疗策略
基于其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妊娠合并心脏病的临床管理必须因病制宜。在此方面,《2025年ESC妊娠期心血管疾病管理指南》[3]提供了核心框架,罗素新教授据此分享了针对常见病种的权威诊疗策略:
1
心肌病与心律失常
妊娠合并心肌病患者,孕期心律失常和心衰风险显著增高。孕前临床评估是守住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必须优化治疗、规避禁忌药物,对高危患者甚至需在孕前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分娩方式需个体化抉择。虽推荐阴道分娩联合硬膜外镇痛,但若存在重度心衰、难控性心律失常或严重流出道梗阻,剖宫产则是更安全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新型药物如心肌球蛋白抑制剂疗效显著,但因缺乏孕期安全性数据,目前严禁在妊娠期使用(图3)。
![]()
图3:心肌病与心律失常的推荐治疗方案
2
围产期心肌病(PPCM)
PPCM是孕期特有的危重症,指既往心脏健康的女性在妊娠晚期至产后数月内发生的心力衰竭。其危险因素众多,包括多胎、高龄、子痫前期、非洲裔种族等。40岁以上女性发病风险是20岁以下的10倍,敲响了高龄生育的警钟[4]。
治疗需兼顾母婴安全。孕期禁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MRAs)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等具有胎儿毒性的药物,产后哺乳可选用螺内酯(图4)。溴隐亭作为催乳素抑制剂,也被考虑用于PPCM的治疗。罗教授强调,即便心功能完全恢复,也需规范治疗至少1年,并评估遗传易感性。
![]()
图4:围产期心肌病的推荐治疗方案
3
先天性心脏病与肺动脉高压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多数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经过矫正后可安全妊娠,总体死亡率已降至0.2%。但孕前系统评估不可或缺,应包括心脏彩超、心肺运动试验及遗传咨询。分娩时间和方式应由心脏团队决定(图5)。一般来说,阴道分娩是ACHD妇女的首选分娩方式。
![]()
图5: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前评估
肺动脉高压(PAH)则是妊娠的“禁区”,尤其是中重度PAH或合并艾森曼格综合征者,母婴死亡率极高。新版指南特别强调,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其面临的极高风险,尊重其生育自主权,通过共同决策制定最有利的管理方案。
多学科协作与全程化管理的重要性
后续罗素新教授分享了该名39岁女患者的诊疗经过,患者考虑诊断为:
1.急性心力衰竭围产期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
2.呼吸衰竭
3.肺部感染(细菌、真菌感染)
4.孕40周(G4P2孕40+3周单胎活产
5.高龄产妇妊娠监督
6.胎儿宫内窘迫
7.胎盘植入
随即第一时间启动了包括重症产科、心内科、呼吸科在内的多学科团队(MDT)。该患者最终在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的支持下,经过抗感染、利尿、脱水、抗凝、激素冲击及全面抗心衰治疗,5天后成功脱机,此后逐步启动抗心衰治疗(图6)。患者一个月后射血分数显著改善至39%,两年后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
图6:罗素新教授分享患者的治疗方案
这个成功的案例生动地证明了,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成功管理,极度依赖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由心内科、产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等组成的“妊娠心脏团队”,能够为患者提供从孕前咨询、孕期监测、分娩策略到产后康复的“一站式”全程化管理,是实现母婴安全的核心保障。
结语
回顾罗素新教授分享的病例,那位39岁女医生的化险为夷,绝非偶然。它背后所体现的,是对妊娠合并心脏病凶险性的高度警觉、快速精准的应急反应以及多学科团队的无缝协作。妊娠合并心脏病虽然凶险,但通过早期识别、规范管理和多学科协作,绝大多数死亡是可预防的。
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孕前心脏评估、推广妊娠心脏团队模式、重视患者教育与共同决策,从而真正实现“母婴安全,从心开始”的目标。只有将女性心血管健康置于更广阔的性别医学视野下,才能构建更全面、更精准的防治体系。
专家简介
![]()
罗素新 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留美学者
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中国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和心脏康复中心评审专家和执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课题20项
主编临床医学教材1部、副主编2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 50余篇
擅长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心肌病等疾病的诊治
参考文献:
[1].Roos-HesselinkJ,etc.Pregnancy outcomesin women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evolving trends over10years in the ESC Registry Of Pregnancy And Cardiac disease(ROPAC).
[2].Building U.S.etc.URL:https://stacks.cdc.gov/view/cdc/51660
[3].2025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pregnancy. Eur Heart J. 2025 Aug 29:ehaf193.
[4].Bello N, Rendon IS, Arany Z. [J]. J Am Coll Cardiol, 2013, 62 (18): 1715‐1723.
医学界心血管领域交流群正式开放!
加入我们吧!
责任编辑: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