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盘驱动器、电视屏幕、医疗设备里藏着量子材料的身影,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东西早就进了寻常百姓家。
但实验室里那些科学家手里玩的量子材料,绝大多数永远走不出实验室。花个五年十年研究一种材料,最后发现根本没法量产,这种事儿在材料科学界司空见惯。
MIT的研究团队最近干了件事儿,他们开发出一套评估系统,专门用来判断哪些量子材料有机会走向市场。
这套系统对超过16000种材料进行了全面筛查,结果发现量子性能越强的材料,成本越高,对环境破坏也越大。
![]()
MIT研究人员通过这个评估框架对超过16000种材料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电子中心量子涨落最强的材料往往成本更高,环境破坏性也更大。
这个发现其实挺要命的,因为材料科学家们总是被那些量子特性最奇特的材料吸引,恨不得扑上去研究个十年八年。
博士生Mouyang Cheng和Artittaya Boonkird表示,研究人员往往不会考虑他们研究的材料的成本或环境影响,但这些因素可能让材料根本无法实现任何应用。
MIT核科学与工程系副教授Mingda Li指出,研究量子材料的人非常关注材料的性能和量子力学,出于某种原因,他们在基础材料研究期间对考虑成本和其他因素有天然的抵触,一些人甚至认为这些因素太"软"或与科学无关。
但Li认为,十年之内,人们会在开发的每个阶段都常规性地考虑成本和环境影响。
![]()
这套评估体系具体是怎么运作的?研究团队基于材料的元素构成,以及这些元素开采和加工的常见做法,对材料的价格和环境影响进行量化。
同时他们使用去年由同一团队创建的人工智能模型来量化材料的"量子性"水平,这个模型基于MIT物理学教授Liang Fu提出的"量子权重"概念。
Liang Fu表示,长期以来,如何量化材料的"量子性"一直不清楚,量子权重对此非常有用,基本上,材料的量子权重越高,它的量子性就越强。
研究人员筛选出200种环境可持续性较好的材料,并进一步将名单缩小到31种在量子功能和高潜在影响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的候选材料。
这31种材料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精力去研究的对象。反过来看,研究人员还发现,几种被广泛研究的材料表现出较高的环境影响评分,表明它们将难以可持续地规模化生产。
![]()
眼下半导体行业的人对MIT筛选出来的部分材料兴趣很大。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教授Tomas Palacios表示,化学领域的合作者也认为这些材料极具研究价值,接下来他们将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索这些低成本拓扑材料的性能。
说到应用前景,拓扑材料在太阳能领域的潜力让人眼前一亮。
Liang Fu补充说,传统太阳能电池的理论效率极限为34%,而许多拓扑材料的理论极限可达89%,它们还能在全电磁波段收集能量,甚至包括人体散发的热量。这些特性已经在实验室中得到验证,但始终受制于规模化难题。
当然这项研究也有局限性,论文中评估的许多拓扑材料从未被合成过,这限制了研究对环境和成本预测的准确性。不过研究团队已经在和企业合作,对论文中筛选出的一些有潜力的材料进行实验验证。
![]()
量子材料商业化这条路确实不好走。根据2025年MIT量子指数报告,尽管量子领域的工作岗位需求自2018年以来在美国增长了三倍,风险投资也为该领域带来了数十亿美元,但量子计算的大规模商业应用仍然"遥遥无期"。
报告发现,尽管量子处理单元在性能上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进展,但它们仍远未满足运行大规模商业应用(如化学模拟或密码分析)的要求。
不过也不是所有量子材料都没戏。一些量子材料已经成为我们电脑硬盘、电视屏幕和医疗设备中无处不在的一部分。
巨磁阻效应的发现让硬盘和磁存储技术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就是量子材料成功商业化的典型案例。
MIT这套评估系统给材料科学界提了个醒,别光盯着量子性能最炫酷的材料,得想想能不能真正走向市场。
31种平衡了量子功能和可持续性的候选材料,给未来微电子、能量收集、医疗诊断等领域指明了方向。材料研究需要脚踏实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低头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