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今儿个聊聊安阳,这地儿在国庆旅游榜单上向来低调。
不像洛阳有牡丹,开封有清明上河图,可人家藏着个宝贝,甲骨文。
您别小看这老文字,三千年前的商代人在龟甲兽骨上刻下的,那可是咱中华文明的密码。
![]()
药铺里捞出的文明:从龙骨到殷墟的逆袭
1899年秋天,北京城的达仁堂药店来了位特殊顾客,国子监祭酒王懿荣,他抓了副治疟疾的药,没想到在“龙骨”上瞧见了奇怪的刻画符号。
这位精通金石学的官员眼睛一亮,这不像是自然纹理,倒像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字。
搁现在谁能想到,一副中药能叩开三千年文明的大门?王懿荣立马派人把店里带字的龙骨全收了,一片二两银子,在当时可是高价。
后来罗振玉、刘鹗这些学者也加入进来,顺着药材商的线索,找到了河南安阳的小屯村。
![]()
1908年,罗振玉考证出甲骨就出自小屯,还断定这儿是“武乙之都”,1915年他亲自去考察,确认了这就是《史记》里说的殷墟。
您看,老祖宗的记载没骗人吧,1928年,董作宾带着人来首次试掘,往后九年十五次发掘,出土了两万多片有字甲骨。
现在殷墟博物馆里的“祭祀狩猎涂朱牛骨”,正反刻着93个字,笔画间的朱砂都三千年了,还隐约能看见。
讲解员说这是商王室的珍贵档案,记录的是武丁时期的祭祀和狩猎,还有一片记载车祸的甲骨,说商王打猎时,小臣叶的车马出事,连累王车,子央摔下来了。
![]()
您看那“车”字,车轮、车轴、车辕啥都有,跟实物一模一样,古人造字可太实在了。
当甲骨文走进现代生活:殷墟旁的日常与创意
在洹河边的仓巷街,62岁的李兴恒开了家扁粉菜馆,每天早上六点,他切葱花、熬骨汤,忙活得热火朝天。
您猜怎么着,他小时候在洹河边放羊,常捡到带字的骨片,那时候不懂啊,就当石子玩,现在他的馆子离殷墟遗址挺近,早上常能看见考古人员来吃饭。
这地上的烟火气和地下的老文明,就这么天天打着招呼,64岁的王大爷家在妇好墓遗址旁,1987年考古队在他家后院挖出了青铜鸮尊。
现在他每天散步都经过那儿,说三千年的历史就像邻居,一点也不觉得远,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年轻设计师把甲骨文做成文创产品,日、月、山、水这些字变成了徽章。
![]()
最受欢迎的是“梦”字,甲骨文里像个人躺在床上休息,没想到老祖宗的字这么有画面感,年轻人就喜欢这种有创意的东西。
现在技术也来帮忙了,过去研究甲骨,得戴白手套用放大镜一片片比对,现在AI算法几小时就能完成过去数月的拼合工作。
这技术确实厉害,但文字内容的释读、历史背景的解读,还得靠研究人员。
![]()
科技是工具,老祖宗的智慧还得靠人去琢磨透不是?
午后的文峰塔下,一群“90后”在咖啡馆讨论甲骨文表情包,三千年前用于占卜的文字,现在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时尚符号。
还有以甲骨文为主题的轻食咖啡店,大学生们来打卡,说在这些古老文字里能找到内心的平静,您看,老文字一点也不遥远,就在年轻人的手机里、街角的咖啡香里。
安阳这座城,没靠华丽的宣传画,就靠着老祖宗留下的甲骨文,默默诉说着三千年的文明,从药铺里的龙骨到现在的数字化传承,甲骨文在安阳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它证明,传统文化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能走进生活、跟上时代的活文化。
![]()
下次您去安阳,别忘了尝尝扁粉菜,看看甲骨文,感受感受这古今交融的独特味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