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大喇叭又响起了新农合缴费的通知,老陈蹲在田埂上,掏出口袋里皱巴巴的三百多块钱,深深叹了口气。
初冬的北方农村,又到了新农合集中缴费的时候。村干部们挨家挨户走访,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催缴工作要持续一个多月。
![]()
“我们也不愿意天天催人,跟讨债似的。”一位村干部苦笑道。而村民老陈的几句话,更道出了其中的辛酸与无奈。
01 “不是不想缴,是真缴不起了”
“咱农民也知道医保好,可这保费年年涨,实在扛不住啊。”老陈掰着手指头算账:2003年新农合启动时每人每年10元,如今涨到380元。六口之家一次要拿出2280元,相当于一亩玉米的全部收入。
老陈的大儿子在县城打工,工资一月2500元;小儿子还在读大学,每年学费生活费要两万多。全家的年收入掰着手指头都能算清楚,可支出的窟窿却一个接一个。
![]()
“粮食价格上不去,化肥种子年年涨,孩子上学、娶媳妇、盖房子,哪一样不是大开销?”老陈望着眼前这片耕种了三十年的土地,眼神里满是无奈。
村民们互相打听缴费情况,发现今年村里没缴费的家庭比往年多了不少。大家心照不宣——不是不明白医保重要,实在是捉襟见肘。
02 “钱就像扔进水塘,连个响动都听不见”
“我身体硬朗,十几年没住过院,这钱年年交,年年白交。”老陈的邻居王婶坦言。
在村民眼中,这笔每年固定支出却难见回报。门诊报销比例低,住院又有起付线,对常年干农活、身体相对健康的村民来说,确实感觉“亏了”。
更让村民们困惑的是,个人缴费部分不能结转。“为啥不能像城里医保那样,个人缴的攒在账户里?”老陈问道。
![]()
“年年清零”的设计让精打细算的农民格外心疼——这笔钱若是存银行,十几年下来还能有点利息。
03 “报销像解谜,规矩太多搞不懂”
“去年娃他爷住院花了9000,以为能报四五千,结果只报了一千多。”老陈回忆起来仍感困惑。
村民们普遍对报销政策一知半解:什么药能报、什么检查不在范围内、转诊要办什么手续……这些复杂的规定成了报销路上的“拦路虎”。
更让村民头疼的是异地就医报销。老陈的亲戚在省城带孙子,生病住院要先垫付全部费用,再拿着一堆单据回县城报销,前后跑了好几趟,半年才拿到报销款。
繁琐的流程削弱了村民的参保意愿,不少人觉得“远水难解近渴”。
04 “年轻人不在,老人作难”
“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我们这些老家伙,手机支付不会,银行路远腿脚不便。”七十多岁的李奶奶道出了老年人的共同困境。
![]()
移动支付普及的今天,新农合缴费也推出了手机银行、微信支付等便捷渠道,但对农村老人来说,数字化便利反而成了新障碍。
村干部小张说,他们每天要帮几十位老人代缴,还要耐心解释电子凭证。“年轻人一个视频通话就能教父母操作,但他们忙起来哪顾得上?”
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正通过新农合催缴这个窗口显露无遗。
夜幕降临,老陈最终还是去村委会缴了全家的费用。“砸锅卖铁也得缴,就怕万一。”他喃喃自语。
新农合催缴难的背后,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医保制度设计不完善、农村老龄化加剧等多重因素的交织。简单地批评农民“短视”或村干部“工作不力”,都无法触及问题核心。
![]()
一位乡卫生院院长坦言:“新农合本质上是一种互助共济,健康的人帮助生病的人,年轻人帮助老年人。但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参与这种互助,还需要更合理的制度设计。”
![]()
或许,只有当保费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同步,报销流程更加简化透明,农村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催缴才能真正变成自愿参保。
老陈道出的四句辛酸话,不仅是一个人的无奈,更是一个群体在时代变迁中的真实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