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万象城的西贝关门了,北京石景山的西贝也合同到期了。曾经“闭着眼睛进都不会错”的西北菜代表,如今正一家接一家地熄灯。
有人说,这是“预制菜风波”后的连锁反应;西贝自己说,是“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
可消费者心里清楚:当一家餐厅开始频繁换招牌、发代金券、搞“故事会”时,它不是在升级,而是在求生。
事情的导火索,是那场轰动全网的“预制菜风波”。
![]()
顾客点的是“现炒”,端上来的却是“复热”;菜单写的是“手工制作”,后厨却是微波炉叮叮作响。
更讽刺的是,厨师被拍到全程操作微波炉,网友一句“微波炉主理人”,直接把西贝钉在了“餐饮刺客”的耻辱柱上。
信任,崩塌只在一瞬间。
西贝慌了。于是,一场堪称“教科书级翻车”的自救开始了。
先是换门头:从“西贝莜面村”改成“我从草原来”。听起来挺诗意,可网友直接改名“我从冷库来”。毕竟,你家的菜不都从冷冻柜里出来的吗?
![]()
再是降价发券:满200减100,代金券满天飞。
国庆期间,确实吸引了一波“薅羊毛”的消费者,可问题是:降价救得了流量,救不了口碑。大家是冲着便宜去的,不是冲着信任去的。
最离谱的,是那个“西贝故事会”。
让小朋友上台讲“妈妈最爱吃的菜”,结果被质疑“拿孩子做公关背锅”。你想用温情打动消费者,可人家想问的是:你家的菜到底是不是现做的?
![]()
这一套操作下来,非但没挽回形象,反而让人觉得:西贝已经乱了阵脚。
它不再像一家餐饮企业,倒像一个急于平息舆情的公关公司,忙着灭火,却忘了厨房的火还没关。
问题出在哪?
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欺骗感。今天没有餐厅能完全不用预制菜,但关键在于“透明”。
![]()
你敢不敢在菜单上写明“此菜为中央厨房预制,现场复热”?你敢不敢把后厨直播放到大堂屏幕上?海底捞、老乡鸡都敢,西贝为什么不敢?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接受效率与成本的平衡,但无法容忍“挂羊头卖狗肉”的傲慢。
你告诉我“闭着眼睛吃”,结果我吃了一口,发现是微波炉的味道,这种被愚弄的感觉,比贵十块钱更让人愤怒。
如今门店一家家关闭,表面上是“调整”,实则是市场用脚投票的结果。
![]()
消费者不再愿意为“虚假现炒”买单,商场也不愿再给口碑下滑的品牌黄金铺位。西贝的“高端西北菜”定位,正在被自己的操作一点点瓦解。
长远来看,降价、发券、换招牌,都是治标不治本。
真正的出路,只有两个字:透明。要么彻底拥抱预制菜,明码标价,提升效率;要么回归“现炒”承诺,重建厨房标准,接受更高的成本。
![]()
但绝不能再走“中间路线”,既想享受预制菜的成本优势,又想赚“手工现做”的溢价。
西贝曾经的成功,靠的是“真材实料”的口碑;如今的困境,恰恰是背离了这个初心。
当一家餐厅开始用“故事会”代替“后厨实况”,用“代金券”掩盖“信任裂痕”,它就已经走偏了。
最后问一句:现在,还有人去吃西贝吗?
或许还有,但不会再是“闭着眼睛进”的那批人了。因为大家终于明白:一顿饭的底气,不在于营销多猛,而在于厨房有多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