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南大地的烟火气里
藏着一种能
“说尽千年事,唱活百态人”
的曲艺非遗文化
它就是诞生于寿春古城
流淌在江淮之间的寿州大鼓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楚小南
一同走进寿州大鼓的世界~
![]()
![]()
寿州大鼓它发源于寿春(寿县古称寿州),流行于江淮之间的寿县、颍上、凤台、霍邱、正阳关等地,作为安徽大鼓的重要流派,又被称为寿州大鼓书,2010年便已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寿州大鼓由“道琴”演变而来,据传,清乾隆初年,“道琴”传入沿淮地区。
![]()
“道琴”为一人说唱,最初因说唱内容带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后发展为长篇书目,说唱者进入茶馆、书棚摆场演出,伴奏乐器也从单一小鼓,逐步增加为大鼓、鼓架、鼓条、牙板(云板)、惊堂木,再加上说唱者的艺术渲染,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说唱艺术形式——“寿州大鼓”。
作为“一个人的说唱艺术”,寿州大鼓的表演极具特色。演唱时艺人身着长衫,右手握鼓条击鼓,左手打牙板(云板),念白时会丢下鼓条与牙板,用惊堂木渲染气氛;表演过程中更需手、眼、身、法、步并用来刻画人物性格与特征,传递喜怒哀乐,让观众身临其境。不仅如此,鼓条还会被当作刀、剑、枪、马等简单道具,为表演增添生动感。
![]()
寿州大鼓以讲开场,道白为主,开场常用古诗词或临时编创的顺口溜吸引观众。据了解,寿州大鼓的韵律有主要有13条,分别是:天仙韵、清声韵、丑妞韵、直西韵、彷徨韵、沧桑韵、铁血韵、啪嚓韵、宫声韵、婆娑韵、徘徊韵等。寿州大鼓词的句式可分为两种 :七字韵、十字韵。
![]()
演唱风格上,寿州大鼓深受地方民间艺术熏陶,唱词、韵白和唱腔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词侉气浓重,唱腔抑扬顿挫,运调缓和急相间,音乐上吸收了民间小调的主要成分。
演唱形式上,用假声(俗称大小口)演唱,声音沙哑却韵味独特,且会根据情绪调整唱法——“喜”用欢乐跳跃韵调,“怒”则唱腔沉重、韵调干脆,“哀”用颤抖托腔,“乐”靠浪漫韵调与逗哏呈现。在白口上,既会借京剧韵白区分人物对话,也会用口技表演,还能通过句式变化塑造人物、烘托气氛。
演唱内容上,寿州大鼓分为传统曲目与现代题材曲目。传统曲目多为历史、侠义故事,像《赵匡胤困南塘》《水浒》《隋唐演义》等长篇作品广受喜爱;现代题材则涵盖《红灯记》《红岩》《二十四节气》等,紧跟时代步伐。
![]()
长期以来,寿州大鼓在安徽省传统曲艺中地位重要,深受民众喜爱,不仅多次参加省内外展示演出并获奖,每逢春节,表演者还会向市民与游客展示这一艺术,让大家在年味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
从 “道琴” 演变而来的寿州大鼓
是淮南土地上用鼓点敲响的历史
用唱腔传递的乡情
它以独特的 “一人多角” 表演
浓郁的乡土韵味和紧跟时代的曲目
成为安徽非遗中鲜活的存在
若你想感受最地道的淮南风情
不妨寻一场寿州大鼓演出
听那鼓声起落、唱词流转
在非遗的魅力里读懂这片土地的故事
▌来源: 淮南广电、淮南日报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