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时候,北影厂导演王炎,很想拍一部农村题材的故事片。
![]()
导演王炎
为此他三下河南,进行采访,搜集素材,并创作出了《我们村的半边天》和《拉车的人》等几个剧本。
当王炎从河南回到北影厂后,就计划将《拉车的人》搬上银幕。但这时,上级领导的一纸命令,却打乱了他的这个设想。原来是上影厂想要借调他去执导规模宏大的重点影片《从奴隶到将军》。
![]()
但王炎还没看剧本,就谢绝了上影的这番美意。一是上影厂人才济济,王炎认为那里很多导演的水平,都比自己高。比如自己的老师汤晓丹、谢晋等。二是他的整个心思,还扑在自己的新戏《拉车的人》上面呢。
几天后,王炎去八宝山参加一次追悼会,遇到几位老领导和老前辈,责问他为何还不去上海?几位老人语重心长地说,特殊十年把电影工作都毁掉了,你们不干谁来干?
就这样,王炎背上个挎包就去了上海。
在车上,他仔细读了梁信创作的剧本,被深深地吸引住。
![]()
梁信就是曾经创作出《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的那位编剧。而早在1959年,《红色娘子军》被谢晋选中准备开拍的时候,梁信就已经在计划创作下一部作品了,那就是《从奴隶到将军》。当时,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刚刚筹建,梁信在里面待了几天几夜,被解放军36个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将军,那充满传奇色彩的成长经历所深深吸引,由此产生强烈的创作愿望。
![]()
编剧梁信
后来在1975年,梁信又观看了美国影片《巴顿将军》后,更加感觉到描写红军高级将领和抗日名将的电影实在太少,于是他顶着压力,秘密创作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剧本初稿。
197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计划将这个剧本搬上银幕,并作为国庆30周年的献礼影片呈现给观众。因为这部电影规模宏大,所以文化部非常重视,除了要求上影厂组织强大的制作班底外,还指示由北影厂的王炎,来担任这部影片的导演工作。
![]()
导演王炎
之所以选择王炎,是因为早在50年代初,他就与上影厂合作过《胜利重逢》和《南征北战》两部电影,是著名老导演汤晓丹的学生,并且在拍摄战争影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
![]()
王炎来到上影后,感受到了上上下下对这部影片的重视。
上影厂为摄制组配备了极其强大的制作阵容。比如由拍摄过《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等众多优秀影片的沈西林,担任主摄影师,由当时的上影厂副厂长韩尚义担任总美工师,由上影厂录音科科长董振宇担任录音师。而影片的音乐创作呢,则交给了曾为《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影片进行作曲的葛炎。
![]()
导演王炎和摄影师沈西林(左一)在拍摄现场
这个创作班底,令王炎又兴奋,又倍感压力。
在上海的空军招待所,王炎见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编剧梁信,提出了剧本长度过长的问题。梁信也不否认。最后经过集体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拍出个大容量的上、下集来。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王炎开始选择演员。
张金玲是王炎非常欣赏的一位北影厂同事,彼此十分熟悉。虽然在此之前,张金玲在银幕上大多扮演的,都是英姿飒爽的“铁姑娘”形象。但王炎相信她的表演潜力,因此将女主角索玛的表演任务,交给了张金玲来担任。
![]()
这是张金玲继1974年在重拍版电影《渡江侦察记》中出演刘四姐一角后,与上影厂的再次合作。而这两部影片,都成了张金玲演艺生涯中的代表作品。
![]()
王炎在上影演员剧团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支群星璀璨的演出阵容。比如李纬扮演苏长官、吴喜千扮演郑义、徐才根扮演陈大炮、郑嘉森扮演白副官、倪以临扮演八姨太、叶志康扮演杜参谋长等。
![]()
其他的角色,王炎跑了许多剧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又找来了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严翔,扮演黄大阔,上海青年话剧团的施锡来,扮演郝军,北影厂的邵万林,扮演耿大刀,徐州市话剧团的徐殿基,扮演老李头,正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就读的郑星,扮演小箩筐。刚刚进入上影演员剧团的薛国平、张芝华等,也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
![]()
薛国平和张芝华在《从奴隶到将军》
这其中,老演员李纬和严翔起到了较好的桥梁作用,在电影拍摄的过程中,他们对年轻演员们的表演,进行了辅导,也极好地辅助了导演工作。
![]()
李纬和严翔在《从奴隶到将军》中
但《从奴隶到将军》这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男主角——也就罗霄扮演者的人选,是否选择到位。
当时上影厂以及各剧团有很多年轻男演员,都很想出演罗霄,但王炎唯独看好杨在葆。
![]()
可杨在葆那时在上影厂的日子很不好过。
很多人都质疑他的表演,不够真实。因此当王炎提出由杨在葆出演罗霄一角时,遭到上影厂所有领导的反对。
而杨在葆对自己能否演好罗霄,也没有信心。他对王炎说,“我的确不像个将军”。
![]()
杨在葆在电影《红日》中扮演石东根
可王炎有自己的想法。
他对杨在葆说,罗霄不是从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而是从战争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将军。正因为你不像,我才找你,如果你端着个将军的架子,我就不找你了。
尽管王炎向上影厂领导打了“包票”,可大家仍持怀疑态度,并坚持要求“试戏”后再做决定。因此王炎立即组织摄影团队,来为杨在葆拍摄一段样片。当时摄影师沈西林,还悄悄地对王炎说:你又上当了,他们要求“试戏”的目的,就是为了“挑刺儿”,好有理由否决杨在葆。
![]()
可王炎不信,还是拍了一段戏。那段戏说好也不好,说不好又挑不出太大的毛病来。于是上影厂的领导,又提出拍一段令人“动情”的戏来。为了保住杨在葆,王炎又召集人马,将灯光、摄影器材等,搬到上海近郊的一所农场,拍摄罗霄遭诬陷后被撤职当了马夫,妻子索玛来探视他的那场戏。
![]()
在出演这场戏时,杨在葆和张金玲都动了真情,表演十分投入。放给领导们审查,大多数人表示了认可,但仍有部分领导持否定态度。这时赵丹站出来,为杨在葆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看杨在葆行”。
![]()
他的这句话,一言九鼎,相当于从专业的角度,肯定了杨在葆的能力,也打消了很多人的顾虑。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能够为杨在葆仗义执言,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所以无论是演员杨在葆,还是导演王炎,都非常感谢赵丹的鼎力相助。
就这样,杨在葆才终于成了“罗霄”。
![]()
事实上,杨在葆在《从奴隶到将军》中的表演,后来得到了上影厂各级领导的一致肯定。他以粗犷豪迈、充满力量感的演绎,极富说服力地刻画了罗霄将军从奴隶到将军漫长而传奇的一生。
他不仅在外形上,更在精神气质上精准把握了角色从饱受压迫的倔强、到觉醒后的坚毅、再到成为高级指挥员的沉着与宏大的三重转变。
![]()
他的表演充满了钢铁般的意志和喷薄而出的激情,成功塑造了一位“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式的、有血有肉的铁血军魂,成为中国银幕上不朽的硬汉形象。
很显然,杨在葆在电影中再一次突破了自己。而张金玲也通过这次拍摄,发现了自己的潜能。
![]()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罗霄与索玛结婚时,婚礼非常冷清。很多同僚,都是因为他那“奴隶娃子”的出身,而瞧不起他,所以都不来参加婚礼。索玛理解罗霄失落的心情,为了安慰他,于是就载歌载舞,唱起了一首歌彝族祝酒歌《永远和你在一起》。
葛炎根据影片的情景和氛围,创作了这段音乐,原本想找专业歌唱家来演唱,但听过之后,却发现音色太过华丽,好听是好听,但是失却了朴实的特点。于是葛炎建议由演员本人来演唱。这对张金玲来说,是个挑战,但她还是进行了尝试。她请来专业的歌舞老师,经过严格的训练,较好地完成了表演任务。

影片中另一首插曲《永远和你在一起》,出现在罗霄带领妻儿投奔革命队伍的路途中,也由杨在葆来演唱,同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电影《从奴隶到将军》,为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场景。所以摄制组的外景地,选在了江西的大庾、广东的南雄、韶关等罗霄战斗过的地方。他们的拍摄得到了当地部队的大力支持。可是拍完护国战争中讨袁攻城夺地的那些战斗场面后,参加拍摄的部队突然接到了紧急战斗任务。电影的拍摄只好暂停下来。
![]()
可是剩下的镜头,还有180多个,怎么办呢?
摄制组赶紧跟总政联系,才终于获得了再拍4天的机会。王炎深知军令如山倒,所以他将拍摄团队分成几个小组,争分夺秒地抢拍所有的镜头。经过没日没夜的奋战,大部分镜头拍摄完成。随着大部队开拔,摄制组也“班师回朝”。可一个个队员每一个都因为缺觉,成了围着黑眼圈的“大熊猫”。上影厂为他们举办了欢迎会,可会还没开完,许多队员就都睡着了。
![]()
尽管《从奴隶到将军》从演员选择到拍摄都不算顺利,但摄制组精益求精的创作理念始终未变。
在此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摄制组的总美工师韩尚义,为了影片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仅能够根据历史情况改造地形,而且周围环境的色彩营造,也非常符合剧情需要。比如大革命失败后,失落的罗霄在农舍养伤,韩尚义就将原剧本中所描写的农舍中的红桃,改为了梨花,由“红”变“白”,更能体现罗霄苦闷的心情。
![]()
而影片的剪辑师也功不可没。诸锦顺几乎将非常有限而珍贵的镜头进行了重新组接,丝毫没有造成浪费,出来的效果,大体达到了王炎的要求。
1979年,《从奴隶到将军》作为向国庆30周年的献礼影片,与广大观众见面后,收获了无数赞誉。
![]()
影片以凝炼的笔触,以磅礴的气势,展示了罗霄将军那传奇的一生。杨在葆因为表演浑然天成,而获得普遍肯定。大家一致认为,他的演绎,既充满激情,又朴实动人,堪称他的巅峰之作。
![]()
张金玲继《渡江侦察记》中的刘四姐之后,又再次成功塑造了一个温柔、善良、睿智的艺术形象,成为80年代观众最喜爱的电影明星之一。
![]()
其他的演员,如李纬、严翔、邵万林、冯淳超等,都呈现了栩栩如生的表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邵万林在《从奴隶到将军》中
1980年,影片获得1979年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三位青年演员杨在葆、张金玲、冯淳超获得青年优秀创作奖,梁信在第一届文汇电影奖的评选中,获得最佳编剧奖。
![]()
如今,46年的时间过去了,但这部影片仍被无数影迷所津津乐道。那句“生死寻常事,奋斗与君同”,是对罗霄将军一生光明磊落的概括,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的最深的记忆之一。
![]()
这之后不久,杨在葆和张金玲又被导演王炎邀请到了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剧组,分别担任“三辣子”许秋云和大姐夫金东水的扮演者,再次展现了表演才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