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长逝,举国同哀,世界同悲!
这位先生就是,理论影响跨越两个世纪,成就比肩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华人首位诺贝尔奖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
小学生沉迷短视频鸦片,中学生迷恋娱乐荼毒,大学生信奉网红成功学,这就是当代孩子的现状。
而当“搞科研不如当网红”的论调甚嚣尘上——每个中国孩子的心中都该立起一座杨振宁的丰碑。
这不是要每个孩子都成为物理学家,而是要让他们明白:生命可以有如此壮阔的打开方式。
一、学其人格之美:科学家的温度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做出一个令世人惊讶的决定:放弃美国优渥的退休生活,毅然归国定居清华园。
他不仅带回了世界顶级的学术视野,更将毕生积蓄投入教育事业。
在清华园的教室里,学生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位耄耋老人站在黑板前,用微微颤抖的手写下复杂的方程式。
82岁那年,他仍坚持为本科生开设《普通物理学》课程。没有麦克风,他就提高音量;学生听不懂,他就一遍遍重讲。
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要抓紧为祖国多培养几个好苗子。”
他的住所陈设简朴,却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工资悉数捐出,设立“杨振宁讲座基金”。
至今,这笔基金已资助数百名青年学者开展研究。
在他身上,科学家的严谨与人文关怀交相辉映,诠释着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良心”。
二、学其成就之伟:梦想的重量
1922年,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战火纷飞中,他随校南迁,在临时搭建的校舍里,13岁的他第一次读到《神秘的宇宙》,立下了探索物理奥秘的宏愿。
1945年,他怀揣8000美元奖学金赴美深造。在芝加哥大学实验室,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导师泰勒曾劝他转攻理论物理:“你的动手能力...或许理论更适合你。”
这个善意的建议,让物理学少了一个蹩脚的实验员,多了一位开宗立派的大师。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定律,斩获诺贝尔奖。
但这只是他学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杨-米尔斯理论更是奠定了整个当代粒子物理学的基石。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评价:“他从数学之美中'看见'物理真理的天赋,堪比爱因斯坦。”
诺贝尔奖得主塞格瑞则说:“杨振宁是世界上在世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三、学其家国之归:抉择的勇气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国籍。这个决定让他承受了巨大压力——父亲杨武之至死未能完全释怀,昔日同窗谴责他“忘了根本”。
但历史需要放在特定背景下理解。
那个年代,中美隔绝,留在美国是他继续从事前沿研究的唯一选择。
正如他后来坦言:“我的身体虽在一方,心却始终系着故土。”
此后的几十年里,他成了中美学术交流的桥梁。
他是最早建议邓小平重视基础科学的海外学者之一;
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中国建立现代科研体系;
他亲自遴选优秀青年赴美深造,如今这些“杨门学者”多数已回国成为各领域领军人物。
2003年,81岁的他终于叶落归根。有人问他为何选择这个时候回国,他的回答朴素而深刻:“我的时间不多了,想在最后的日子里,为祖国做点实实在在的事。”
归国后,他牵头组建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亲自指导研究生,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
直到95岁高龄,他仍在为《科学通报》审稿,为年轻学者修改论文。
2025年10月18日,这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因病于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
先生肉身已逝,但先生之美,之伟,之归,如高山,似江河,若繁星,同日月。
永恒如斯,如斯永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